●鍋臺邊,,風(fēng)箱側(cè),,灶王爺在煙熏火燎中,盯著每家每戶春夏秋冬時的一日三餐,,嘗著忙閑歡笑里的柴米油鹽,,品著陰晴圓缺中的肥瘦滋味,。
●老舍先生曾這樣描述:“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春節(jié)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響起來,便有了過年的味道,。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們最喜歡,?!?/span>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意味著人們開始準(zhǔn)備年貨,。作為春節(jié)的前奏曲,,大家在小年這一天就熱盼著春節(jié)的到來。
民諺曰:“二十三,,灶君老爺要上天,。”在小年這天,,最忙活的應(yīng)該是灶王爺,。因為他要在春運的人流中,忙著上天述職去,。
灶神,,又叫灶君、灶王爺,,相傳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視察善惡的小神,,從年初到年底,始終守在各家各戶,,監(jiān)視這一家人的一言一行,。到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家人的善惡,。玉帝也是根據(jù)灶王的密報,,把這一家在新一年中應(yīng)得到的吉兇福禍交給灶王帶回,。因為灶神天天和人們生活在一起,所以人們覺得和自己較為接近,,于是就把他從神降到了君,,甚至干脆稱灶王爺。
鍋臺邊,,風(fēng)箱側(cè),,灶王爺在煙熏火燎中,盯著每家每戶春夏秋冬時的一日三餐,,嘗著忙閑歡笑里的柴米油鹽,,品著陰晴圓缺中的肥瘦滋味。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里,,年節(jié)時,,連灶神都不再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與我們一同歡慶佳節(jié),,隱約成為血脈相通的家人。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詩》中說:“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fēng)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tuán)。男兒酌獻(xiàn)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fù)云,乞取利市歸來分,?!笨梢哉f,這首詩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古人有關(guān)祭灶的風(fēng)俗習(xí)慣,。
在齊魯大地上,祀灶一般在晚上進(jìn)行,。膠東地區(qū)灶神畫像貼在正屋東面的鍋灶墻上,,兩旁有一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對聯(lián),,橫批是“一家之主”,。有的地區(qū)在祭祀前,,先用白泥漿把鍋灶粉刷一遍,意思是給“灶王爺”洗洗臉,,修修面,。一進(jìn)臘月,灶神畫像便在集市上開賣,,所用的品色為大紅大綠,、大黃大紫,濃墨重彩,,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漠嬅?,給人一種人丁興旺、幸福美滿的感覺,。
祭祀時,,在灶前擺上米飯、水餃,、糖瓜,、果品、年糕和一碗面湯,,有的還要放上一碗用地瓜拌好的酒糟,。所用的食品各有寓意,吃了糖瓜,,見了玉皇大帝嘴甜甜的,,使其光揀好聽的說。年(與“黏”諧音)糕則是為了那些把嘴給黏住,,灶王爺想說壞話也張不開口,。吃了酒糟的灶王,醉得東倒西歪,,昏昏欲睡,,也就沒有了說壞話的機(jī)會了。然后燒香叩頭,,把舊灶神畫揭下燒掉,,這就是送灶王爺上天了。燒時要加一些谷草和雜糧,,好給灶王在路上喂馬,。
山東各地過小年時,都有清掃衛(wèi)生的習(xí)俗,。膠東,、魯北等地區(qū),從二十三日以后,,三五天內(nèi),,選一晴天全家動手,,把家具等全部搬到院子里,徹底清掃一遍,,鍋碗瓢盆也要擦拭干凈,。
有意思的是,小年并非專指一個節(jié)日,。在不同地區(qū),,小年具體日期并不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區(qū)為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南方不少地方則是臘月二十四,。在魯南地區(qū),也有“官祀三,、民祀四”的說法,。
各地過了小年,從臘月二十四開始到除夕,,安排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山東民間有忙年歌謠云: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魚雞;二十八,;蒸餑餑,;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餃子。
老舍先生曾這樣描述:“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春節(jié)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響起來,,便有了過年的味道,。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們最喜歡,。”
寧靜冬夜里的鞭炮,,混著甜甜的糖塊兒,,記憶里的聲覺和味道總能在某個時刻讓人鼻子一酸——年要來了,團(tuán)圓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