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上有一個段子,說世界歷史都是因為《射雕英雄傳》里的老道丘處機路過牛家村而走到了今天,。如果丘處機沒經(jīng)過牛家村,,完顏洪烈就不會遇到包惜弱,郭靖和江南七怪就不會到蒙古,,鐵木真就死在別人手里了,,蒙古鐵騎就不會西征。南宋也不會滅亡,,中國就會最早出現(xiàn)資本主義,,然后成為世界上最發(fā)達的國家。這個段子很好玩,,早年間,,羅素也講過類似的段子,。
羅素在他的文章里說,如果亨利八世沒有愛上安妮·博林,,美國可能就不會存在,。安妮是亨利八世的第二個妻子,亨利與她的婚姻遭到羅馬教廷的反對,。如果英國不和羅馬教廷斷交,,就會承認教皇把美洲賜予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做法。如果英國還是一個天主教國家,,那現(xiàn)在的美國就還是西班牙殖民地的一部分,。按照同樣的思路,羅素說,,工業(yè)革命緣自現(xiàn)代科學,,現(xiàn)代科學緣自伽利略,伽利略緣自哥白尼,,哥白尼緣自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緣自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緣自突厥人移民,,突厥人移民緣自中亞的干燥,。因而,尋求歷史原因的根本在于研究水文地理學,。
歷史中的偶然因素,到底有沒有可能改變歷史呢,?有一個非常嚴肅的學者,,尼爾·弗格森,主編了一本書叫《未曾發(fā)生的歷史》,,寫了一篇很長的導言來討論這個問題,。這本書一共有九個章節(jié),歷史學家討論了九個歷史假想,,如果納粹德國在1940年5月入侵英國,,那會怎樣?如果納粹德國打敗了蘇聯(lián),,那會怎樣,?假想一下,黨衛(wèi)軍的軍官站在大笨鐘下面,,步行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德軍的坦克開進詹姆斯公園,向白金漢宮逼近,。這樣的畫面非常刺激,。有時候,,我們假想歷史,必須借助一下地標性建筑,,非常熟悉的地標性建筑,,被敵人占領了,能讓我們立刻體會到那種巨大變化,。
嚴肅的歷史學家寫歷史的時候,,也會偶爾運用一下這個手法,比如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其中有一段提到,,如果公元733年,法蘭克王國沒有打敗阿拉伯人,,那會怎么樣,?吉本這樣寫,“從直布羅陀到盧瓦爾河谷,,勝利的行軍路線增加了1000英里,。走兩次這樣的距離就足以把阿拉伯人帶到波蘭邊界和蘇格蘭高地,同尼羅河和幼發(fā)拉底河相比,,萊茵河的運輸條件要好得多,,阿拉伯艦隊可能不經(jīng)什么海戰(zhàn)就駛進了泰晤士河口。如果真是這樣,,今天牛津大學教授的應當是《古蘭經(jīng)》,,其講壇會被用來對一個行過割禮的民族示范穆罕穆德啟示的圣潔和真理?!边@是吉本的原文,,他提到盧瓦爾河谷、蘇格蘭高地,、萊茵河,、泰晤士河,這都是很有名的地方,,讀者讀到這里的時候會假想,,阿拉伯的艦隊要是攻進了泰晤士河,那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場景,?吉本給出了一個假想的場景,,牛津大學的講壇,教授們講的東西不一樣了,。這是一個非常戲劇化的情景,,歷史學家吉本只是在這里幽默一下,但是,我們?nèi)滩蛔?,如果真是這樣會怎么樣呢,?
《高堡奇人》中有一個段落,寫魯?shù)婪颉の焊窦{回到柏林,,被黨衛(wèi)軍控制,,他坐在小汽車上思考,,“即便戈培爾博士被推翻了,,蒲公英計劃被取消了,那又如何,?他們?nèi)匀淮嬖?,那些黑制服警察,,那些納粹黨徒,他們還會在其他地方作惡,,比如火星和金星,。這就是人類生活的可怕困境,無論世態(tài)如何發(fā)展,,全都是深重的罪孽,。為什么還要抗爭呢?為什么還要選擇呢,?如果所有的選擇都是同樣的結果,。在另一個世界里,可能會不一樣,,可能會更好一些,。那里善惡分明,不像我們這里,,善惡混淆在一起,,辨別不清。在一個理想的世界,,成為有道德的人非常容易,做正確的事也毫不費力,,因為那里是非分明,。”
這個世界會好嗎,?是不是存在一個更好的世界呢,?我在這里要引用一句俏皮話,“也許上帝最喜歡用虛擬語氣談論自己的世界,,因為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并且暗想:這完全可以是另外一個樣子啊,。”這句俏皮話來自小說《沒有個性的人》,作者是奧地利的羅伯特·穆齊爾,。
《沒有個性的人》開頭部分,,提出一個概念叫“虛擬感”,書中是這樣說的———假如存在現(xiàn)實感,,那必然存在虛擬感,。有虛擬感的人,是什么樣呢,?如果有人想解釋什么事,,他就會想,事情也可能是另外一個樣子,。所以虛擬感是一種能力,,能夠料想一切可能發(fā)生的事情,不把存在的事物看得比不存在的事物更重要,。虛擬感是一種神性的東西,,飽含著還沒萌生出來的上帝的愿望,它不會接受現(xiàn)實的打擊,,而會把現(xiàn)實當成一種虛構,。
我們都是有現(xiàn)實感的人,對時間空間都會有很真實的感受,,至于虛擬感,,這種感覺到底是什么呢?如果你看了電影《鋼鐵蒼穹》,,看了《太空漫游2001》,,看了《黑客帝國》,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了不起的一種假定啊,。然而,《沒有個性的人》所說的虛擬感,,都是由現(xiàn)實生活中而來的,。
我們來看非常有意思的一段,這個章節(jié)叫“人們?yōu)槭裁床痪幵鞖v史”,,烏爾里希坐上了一輛電車,,他想,1913年到1914年這段時間,,發(fā)生了好多事,,是一個動蕩的年代,可兩年前五年前也是動蕩的年代啊,,但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人們只有模糊的記憶。我們的歷史,從近處看,,就顯得凌亂和不可靠,,像一塊爛泥地,最后卻有一條歷史之路從這片爛泥地里走出來,,沒有人知道這條路來自何處,。烏爾里希坐在電車里,忽然有一種“給歷史充當材料”的感覺,,這讓他很氣憤,。他坐著的那輛電車,搖搖晃晃的像是一臺機器,,里面坐著的人,,總重量大概有幾百公斤,他們在這臺機器里被來回搖動,,要用他們來制造未來,。一百年前,可能也有這么一群人,,坐在一輛馬車里,,搖搖晃晃地,被當成歷史的材料,,一百年后呢,?可能還有一群人,坐在機器里充當歷史的材料,。烏爾里希對這種無能為力的逆來順受,,對困惑的同時代人,對幾百年來的唯唯諾諾實則有損人的尊嚴的盲目順從感到氣憤,。他下車,,走完了后面的一段路。
我們再想想,,丘處機過牛家村會改變歷史嗎,?希特勒被維也納的藝術學校錄取,就沒有二戰(zhàn)了嗎,?我們想想,,這世上活著的億萬人,還有這世上已經(jīng)死去的億萬人,,他們都是用來給歷史充當材料的嗎,?這就是人類生活的可怕困境,,并不存在一個更好的世界,,并不存在一個更理想的世界。在我們展開想象的時候,也總喜歡假想,,有一個更糟糕的世界,,我們慶幸自己還沒有淪落到那個更糟糕的世界中。
苗煒
來源:新華網(wǎng)
1 條記錄 1/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