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杰攝
據(jù)記載,古城墻是東漢時期為抵御戰(zhàn)亂所建。據(jù)介紹,,“原城墻東面像一個凸字,,北小南大,共有五個城門,,南面一個,東西面各兩個,均是甕城,,設重門,,門系厚木板制成,鐵皮包裹,,布滿茶碗口大的門釘,,六個城角各建一座角樓,城外護土坡下有十米左右的平地,,外面寬5至8米,,深3至5米左右的護城壕溝,可以說異常堅固,,易守難攻”,。
1930年,正值民國十九年,,軍閥紛爭,,在這里上演了一幕半年之久的“圍城之戰(zhàn)”,讓古城墻滿目瘡痍,。后來,,隨著戰(zhàn)爭結(jié)束,生活變遷,,古城墻沒落于繁華的都市之中,。
隨著國家重視文物保護,本著傳承民族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發(fā)展經(jīng)濟等多重意義,古城墻被精心修葺,。沿用明清風格,,以“修舊如舊,恢復原貌”為原則,,修復保存古城遺址,。修復后,東西長253米,,南北長71米,,呈“L”型。西南角城樓處,,城墻外面設為八角外包形承合,,上設一座八角形二層魁星閣,在城墻內(nèi)側(cè)建設一座文昌祠,,城墻周圍公共用地建設成游園,,供市民游玩休憩?!坝?nbsp;
暮春三月,,草長鶯飛,。我與先生取道東邊小徑騎行而往,遇到陡坡斷層,,遂停車步行而下,。放慢腳步,悠然窺見古城墻全貌:如長城一般的城墻結(jié)構(gòu),,青磚白泥,,挺拔屹立。路半,,一處圓形拱門,,進入便是城墻內(nèi)側(cè)。復前行,,城墻在左,、文昌祠在右:祠門宛若正襟危坐的長者,門檐壁畫精美,。再前行是魁星閣入口,,因為不是開放的時間,故小門緊鎖,,無法上去一睹風采,。右行幾百步,便到了又一處拱門,,即出了城墻,,路程很短。有意思的是拱門的設計——跟城墻一樣厚實的圓形拱門,,漆刷的白色,與青磚搭配妥帖,。第一次站在拱門洞里喊一聲“啊”,,猶如空谷回聲,清晰嘹亮,。突然擔心自己驚擾到周圍市民,,故作驚恐狀匆匆離開。
沿西面城墻往南走,,仰視整個魁星閣,,二層飛起的檐角,流暢的曲線,,無不透露著它優(yōu)美又不失俊朗的外表,。古城墻之美不僅在于它現(xiàn)代的重修,也在于它跟舊跡的保留與融合,。
西面城墻南段嵌一數(shù)米長的玻璃,,與展品的櫥窗類似,,坑坑洼洼的舊城墻連同它自然生長的雜草,一起被封存,、被展覽,。那些枯黃的細枝末節(jié),延展的像是消逝的靈魂,,只剩了空殼,。可以推測:在被罩起來之前,,這里野草叢生,,一片欣欣向榮;亦或是草還未來得及結(jié)它的種子,,就與這個“黃土堆”一起被“凍結(jié)”在了這現(xiàn)代文明之中,。
再往南走過了拐角,城墻腳下,,一塊依據(jù)原古城墻形狀設計的玻璃,,把城墻的原貌展現(xiàn)出來。不同的是富有年代感的青磚,,比重修的磚石明顯長一些,、厚重一些,磚上斑駁的痕跡,,訴說著這里可能經(jīng)歷過一場激烈的戰(zhàn)役,;相似的是密封磚縫的都是一種類似白石灰的東西。當然,,我不是建造者也無法考證用的是何種建材,。
據(jù)說古代城墻、寶塔,、陵墓,、水利工程用的是糯米灰漿,因其具有粘結(jié)強度高,、耐久性,、韌性強、防滲性好等特點,,在我國古代作為建筑粘合材料被廣泛使用,。有傳說長城為防止被蟲噬,表面還會抹一層鶴頂紅,。長城綿延千里,,想來得用多少鶴頂紅,這一說法不知道經(jīng)不經(jīng)得起推敲,。
站在“玻璃櫥窗”前,,映出了自己的影子,。穿越千年,自己與古老智慧的結(jié)晶仿佛融為一體?,F(xiàn)代的芯片雖然能承載超級多的文化知識,,一旦埋在地下,放于自然之間,,消失也不過百余年,。古老的建筑卻不然,他像一位老人,,在鬧市中,,在夜幕降臨的寧靜中,在春天剛剛到來的溫暖中,,在我們不知道的風雨飄搖中,,用他的每一條皺紋,每一寸肌膚,,向人們訴說著歷史的變遷,。
張文秀 (作者系市作協(xié)會員)
1 條記錄 1/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