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群梅
多年前,,讀小學的兒子問我,,為什么河流多發(fā)源于高山?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山上海拔高,,只能是它的水流到低處,,自然就成了源頭啊,!
兒子又問,,山上的水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我真被問住了,,趕緊查資料:山上的水是天上的云或雪降落地面形成,,而云中的水則由海洋,,河流等地表上蒸發(fā)的空氣中得到的,由此形成一個龐大的循環(huán),。
記得當時還給自己和兒子科普了一下:源頭的水大都很小,,卻是細水長流,順勢而下,,一路容納很多小溪,,是為源遠流長,涓涓細流匯集成河,。
如此,,發(fā)源于石門馬山,貫穿四個鄉(xiāng)鎮(zhèn),,五十多個村莊,,最終在昌城鎮(zhèn)小莊家河岔并入濰河的蘆河,當屬諸城母親河濰河重要的支流之一,。
子曰:居無不可,,為水則優(yōu)。水乃萬物之本生命之源,,擇水而居自古以來是人們的首選,。
蘆河中下游,萬畝良田,,一馬平川,,特適宜春耕秋收,歷來是諸城的魚米之鄉(xiāng),。老話說莊稼有收無收在于水,,河面開闊,蓄水量充足的蘆河是沿河村莊田地的依賴,,自然也倍受人們的推崇和重視,。
蘆河又名蘆水,由此,,蘆河中游的馮家,、周吳、徐家,、逄家四個蘆水村應運而生。
通過諸城行采風活動,,我了解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馮家蘆水村沒有馮姓,,逄家蘆水村沒有逄姓,原名耿家蘆水的周吳蘆水村沒有耿姓,,妥妥的名不副實,。就連徐家蘆水村,,之前也叫做魏家蘆水。
原來,,幾個村子最初因這幾家姓氏的人所建而冠名,。時光荏苒,這些人家有的因為族人發(fā)達搬去大地方,,有的因為生計所迫背井離鄉(xiāng),,有的人丁單薄只傳承了幾代便沒于塵煙。而今,,只馮,、逄兩家蘆水村還延續(xù)了當初的名字,魏家蘆水村因徐氏家族遠盛于魏氏改為徐家蘆水村,。耿家則由勢均力衡的周吳兩家平分秋色,,改為周吳蘆水村。
離幾家蘆水村不遠的兩個村,,因其村后蘆河主河道和一條較大支流在此交叉融匯,,兩河并為一河而得名:大兩河村和小兩河村。
蘆河下游也就是我的老家昌城鎮(zhèn),,源自蘆河的話題可就多了去了,。
先說村莊,有東西河崖村,,蘆河村,,更有在諸城號稱七溝八岔的一溜兒河岔村。
位于蘆河南岸的東河崖,,原名盧家河崖,,顧名思義由盧氏族人建村,后因和村西邊的西河崖村遙相呼應,,又名東河崖村,。
西河崖村原名璩家河崖,河南河北都有土地,,人口眾多足足九個生產(chǎn)隊,,是當時相對富庶的大村。1974年諸城遭遇特大洪水,,次年,,洪水再度來襲,蘆河沿岸人民生命財產(chǎn)面臨巨大威脅,。鑒于蘆河以北村莊密集,,蘆河以南緊挨河邊只有東西河崖兩個村子,經(jīng)上級部門研究,,決定掘開西河崖村東頭的壩子往水庫南泄洪,。
眾多村子保住了,,西河崖村卻遭受了滅頂之災。災后重建迫在眉睫,,領導們反復考量之后,,拿出緊急方案:將村里好幾個生產(chǎn)隊的村民遷往河北的邱莊子村,在原村南相距二里路處重新建村,。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那個沒有任何機械,,只靠人扛肩抬的時代,,全公社七十二個自然村都派出精壯勞力,自籌物資,,自帶干糧,,夜以繼日你追我趕干勁沖天,在西河崖村展開一場轟轟烈烈的戰(zhàn)斗……至今,,上年紀的村民憶及當年的盛況,,都不勝感慨。
表姨家在西河崖村,,我去的比較多,,村里一排排整整齊齊的房屋不覺得新奇,吸引我的是臨街每一排屋山上,,都有一個水泥抹的長方形黑板,,上面注明本排房屋由哪幾個村子援建。之后很多年,,西河崖村都叫做新河崖村,,至于從何時起又恢復成西河崖村,就不得而知了,。
矗立于蘆河北岸的瀘河集團公司,,已有五十多年歷史,全國馳名商標,,省內(nèi)名牌,,是昌城鎮(zhèn)元老級別的大企業(yè),不但為本土的父老鄉(xiāng)親提供許多工作崗位,,還吸引全國各地優(yōu)秀人才紛紛加入,。
由瀘河輪胎廠往南不遠處左拐是一條康莊大道,車水馬龍,,四通八達,,道路兩邊都是新興工廠,大家習慣稱之為工業(yè)大道,其實它有一個響亮的名字———蘆河大道,。
蘆河的故事很多很多……
老子的道德經(jīng)有句話: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蘆河,,正是具備這樣品質(zhì)的一條河流,籍籍無名,,卻總是默默付出,。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飲水思源,,蘆河,,就是滋養(yǎng)我們的一條小小母親河!
1 條記錄 1/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