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源
下茁山村靜臥馬耳山東麓,猶如一處深藏世外的秘境,。
村落雖小,,僅有100多戶人家,它的記憶卻是久遠又豐富的,。
這里沒有很高的山,,沒有很闊的水,也沒有驚世駭俗的故事,。然而,,漫步于古槐下,流連于碧波前,,遙望鬼斧神工的山頭石甕,,在無限遐想之際,略加駐足,就會發(fā)現(xiàn)這里關(guān)于歷史的記憶,,點點滴滴,,遠遠近近,無處不在,。
在鄉(xiāng)村記憶館里,,隨便擷取幾張展示在墻的圖片,就可以把這記憶上溯五千年的時光,。相距不遠的呈子遺址出土的陶罐,、陶鼎,和各種不知名的上古器具,,讓我們諸城行的隊友們饒有興致地猜測著它們的年代和用途,。“黑如漆,、聲如罄,、薄如紙、硬如瓷”的蛋殼黑陶杯是大家都認識的,,“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是考古學(xué)界對它的極致贊譽,,也是這鄉(xiāng)村記憶中最久遠最杰出的代表。
皇姑殿來源于娥皇女英的傳說,。相傳堯帝的兩個女兒娥皇與女英嫁給諸馮的大舜后,,兩人和諧相處,共同輔佐德才超群的夫君,,成就了一代傳奇,。據(jù)說二女曾攜手來游覽茁山這塊寶地,后人為了紀(jì)念她們,,就在茁山修建了皇姑殿,。殿內(nèi)的飲馬泉,相傳是娥皇拜見女媧老母時,,牽馬飲水之處,。雖然只是個傳說,卻看得出下茁山人是多么珍惜這些美好的民間記憶,。
山南齊長城的印跡早已遙遠而模糊,,下茁山人努力撥開歷史的煙云,把它小心地找出來,,為它的遺址豎立起保護的標(biāo)識,,探究它的故事,挖掘它的內(nèi)涵,,并成立研究會來追溯它的風(fēng)貌,。
兩棵古槐無疑是關(guān)于這個村莊自身來歷的最深切記憶,。它們位于村中心的位置,一棵長在僻靜的農(nóng)家院落里,,周圍有高高的鐵制構(gòu)件加以扶持護衛(wèi),,雖已顯出滄桑之態(tài),濃密的枝杈還在努力探向天空,。另一棵在相鄰農(nóng)戶的院墻外,,樹干已有部分中空,緊緊依偎著一段石頭砌成的殘墻,,像一位正在側(cè)身喘息的老人,。據(jù)說,這兩棵古槐,,是立村的時候,,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的先人們帶來樹苗栽植而成。這樣的說法未必可信,,畢竟沒有什么樣的樹苗能經(jīng)得住兩千里路的顛沛苦旅,。但是,若說是先祖?zhèn)優(yōu)榱肆糇∩轿骱槎创蠡睒涞泥l(xiāng)土記憶,,來此重新栽植了這兩槐樹,,倒是一個合理的說法。因此,,這兩棵古槐被后人稱為相思樹,。
村南小河邊依次排列的九棵粗大白楊樹是最吸引人的,。它們雖沒有兩棵古槐的蒼老崢嶸,,卻有著枝繁葉茂、蓊郁挺拔的另一種風(fēng)貌,。這是一九七九年,,時任縣委書記王樹芳在村里蹲點調(diào)研時帶領(lǐng)學(xué)生們栽下的,至今已成參天棟梁,,見證了下茁山村一路走來的不凡歷程,。
在這方圓不大的山山水水間,下茁山的記憶真的是密密匝匝,。這里的人們顯然是善于整理收藏這些記憶的,,他們于2018年建了茁山文史館。館內(nèi),,實物羅列,,圖文并茂,上下五千年的記憶以及代代先民們艱苦奮斗,、改天換地的歷史,,在櫥窗內(nèi),、展臺上,與參觀者們進行著無言的傾訴和交流,。
在這些記憶里,,有生滅,有抗?fàn)?,有奮斗,,有夢想。記憶是歷史,,歷史是鏡子,。從這樣的鏡子中,我們可以更好地明了來處,,把握當(dāng)下,,創(chuàng)造未來。
(山東省作協(xié)會員,,諸城作協(xié)副主席,,諸城市虞舜文化促進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