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敖洞
王泮政
一座名山總是和一些仙風道骨的名士聯(lián)系在一起的,。譬如泰山老母,嶗山道士,,衡山的南岳大帝,,蓬萊丹崖山上的八仙。真可謂山無仙不名,。
在諸城市的竹山,,這座海拔僅402米的“天然氧吧”山,,雖不高卻奇崛陡峭。更因秦代博士盧敖在山巔羽化成仙名聞遐邇,,誠可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nbsp;
在竹山腳下,,睿智和善的文旅局下派干部———楊宗亮充當了我們尋山問道的向導。楊宗亮指著山巔上影影綽綽安然打坐的化石說,,那就是升仙的盧敖,。從竹山東北面柏油路的一側出發(fā),綠樹掩映,,草木勃發(fā),,鮮花鋪地,一條原生態(tài)爬山小道溢滿青草花香,。
盧敖是一位充滿神秘色彩的歷史人物,。傳說盧敖曾為秦始皇尋求古仙人羨門、高誓及芝奇長生仙藥,,秦始皇賞賜甚厚,,進為博士。后見秦始皇剛愎拒諫,,專橫失道,,盧敖遂避難隱遁于今諸城市區(qū)東南13公里處的盧山。至今盧山還有“盧敖洞”“飲酒臺”“圣燈巖”等盧敖勝跡,。
盧山在竹山的西側,,相距不足二十華里。盧山是盧敖的隱居地,,竹山則是盧敖的成仙處,。兩山山峰對峙聳立,山腳相連,。都是因為盧敖更增添了神秘色彩,。
爬山是個體力活,問道的信念支撐著一行并不年輕的腿腳,,一路尋來,收獲一路意想不到的驚喜,!
龍脊路,。攀巖而上,已到竹山東北方向尾部的最高點,。抬眼西南望去,,一條黃褐色巖石鋪就的小路呈坡形蜿蜒直達山頂,,山頭高昂,石路婉轉,,層次分明,。
“大家看,這條路像什么,?”楊宗亮指著前方問,。一行人瞬間鴉雀無語。
“像不像一條騰飛的龍身,?”
“像,,太像了!”提示霎時接續(xù)了聯(lián)想,,幾乎異口同聲地說,。
“這叫龍脊路?!睏钭诹粮訙蚀_地告訴我們,。
龍脊路,龍圖騰的路,,盧敖升仙小道的路,,沿著這條路行走,便自然會走成圖騰的形象,。
飲酒臺,,也叫仙人椅。這是龍脊路腰身上的一處景點,。大約長有4米,,寬約2米,可容納三四人盤膝而坐,,把酒臨風,,舉杯邀明月,吟一首山川詩,,唱一曲大風歌,,跋涉龍脊路,在此落腳小憩,,盡消了滿身疲憊,。“坐坐博士椅,,趕考考第一,。”楊宗亮笑著說。這也許與博士有些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盧敖博士或許邀友人同行在此對飲,,或許獨行獨坐,在升仙的小道上豪飲一斛酒,,與俗世凡塵做最后的道別,。
博士帽。龍脊路肩頭上的一側,,赫然聳立著一頂類似秦皇漢武頭戴的禮帽冕化石,。那就是盧敖的博士帽。盧敖成仙之前,,把他那頂象征著方士學問的博士帽,,雙手摘下,深望良久,,恭敬放置在龍脊路平整的一端,,瞬間羽化成化石。千百年來,,這頂博士帽化石融化進竹山的骨骼,,經霜歷雪,臨風矗立,,凝聚成一座文化濃郁的竹山,。戴戴博士帽,考個好學校,。親近博士帽,,一生知識似大海波濤,廣闊浩淼,。與博士帽合影一張,,寄希望于知識無涯。
盧敖化石,。在盧敖升仙小道的頂端,,一棵古松仙風道骨,迎風挺立,。古松的一側,,便是盧敖在竹山升仙的化石。他挺胸而立,,目光平視前方,,那種泰山崩于前而不倒的神情讓人安靜,肅然起敬,。在盧山隱居,,到竹山升仙成道,,靈魂飄忽,,肉身找一處天然肅穆的安靜之處,,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此清幽處為佳境,,就在此長眠,,就在此別過,放下塵世的所有,,羽化成仙,。
盧敖升仙小道,沿著龍脊路前行,,處處是風景,,處處是學問。飲酒臺小憩,,博士帽風雅,,拜盧敖化石,望四處風光,,東望蘇軾“喚作小峨眉”的障日山,,西望翠峰疊嶂,南望活龍活現(xiàn)的猴王峰,,北望明鏡般的庫塘,、輕紗流云般的瀑布、紅磚碧瓦的村莊,,頓感心曠神怡,。
仙境何處?人生何求,?竹山,,盧敖升仙小道,歸去,,還是無限神往的相思,。
(作者系山東省作協(xié)會員,,諸城市作協(xié)副主席)
1 條記錄 1/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