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諸城有著名的“十景”,,其中“超然四望”居十景之首,,蘇軾在《超然臺記》中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描述:“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現(xiàn),若近若遠,,庶幾有癮君子乎?而其東則盧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超然臺因蘇東坡而名著四海,,可謂臺以人顯,,“臺下街”因處超然臺下得名,是街以臺顯,。
民國時的臺下街(清乾隆縣志稱西巷),,南起西市街(今人民東路),直抵超然臺下,,游超然臺多經(jīng)此處,。此臺建于北魏永安二年,筑城時北城墻內(nèi)側(cè)建有東西兩臺,,蘇軾的超然臺借用了西面的臺子,,從建臺起至今大約1480年,自“超然臺”得名起至今也有八百七十多年,。蘇軾在諸城雖只有短短的一年多,,卻留下了數(shù)百首詩詞,千古名篇“水調(diào)歌頭 明月幾時有”就是在超然臺上的即興之作,。直到調(diào)離諸城往別處赴任的路上,,他還念念不忘“超然臺上雪,城郭山川兩奇絕”,,可見超然臺對于蘇軾的詩詞創(chuàng)作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在此后漫長的歲月里,臺下街的居民安居樂業(yè),,自覺地保護著這一方文化勝地,,并以此為榮。清代著名文士李澄中卜居臺下,,他在《東武吟》中深情地寫道“先人敝廬在其下,,巷口喬木柴門開”。劉云龍老人回憶三十年代超然臺的景色,,也令人叫絕:
“當朝陽初上,,她沐浴在金光一片里,顯得古樸靜穆,;夕陽西下,,西天晚霞,,瞬息變幻,由淡紅轉(zhuǎn)而為赤紫,,剎時化為輕霧一片,。城內(nèi)鱗次櫛比的房脊上縷縷炊煙裊裊而上,飄入暮靄之中,。若在晴雨的春日,,登城遠眺,四野景色盡收眼底,。極目南望,,高踞常山之右的馬耳山,雙尖挺拔,,時而隱約于白云之間,,令人神往。臨臺望雪,,格外誘人,。臺前,白屋起伏,,恰似雪海翻浪,;遠山,銀裝素裹,,十分妖嬈,,只有峰巔的馬耳山雙尖,風雪難侵,,凌空傲立”,。
宋元明清時期,古城數(shù)遭劫掠,、血洗,,幾成廢都,但超然臺卻早已為天地靈氣所鐘,,獨得庇佑。一九二八年楊虎城率領的國民革命軍占領諸城,,在他的倡導下,,諸城各界掀起了砸廟運動,各處神像幾乎砸光,,但楊虎城特地到超然臺瞻仰蘇公,,并嚴令保護超然臺,因此臺上文物沒有半點損壞,。臺下街有戶人家,,專門將碑碣文拓下來賣給有錢人,,借此補貼家用。有的人買“全臺”,,就是把臺上所有碑文拓本完整買去,,價格自然更高些。所以,,對當?shù)鼐用駚碚f,,超然臺的存在間接地救濟了窮人,這種購買拓片的交易也間接地保存了文物,。日本人占領期間,,“超然臺”幾個大字一度被涂抹遮蓋,換成了“進德會”的招牌,,游人不得擅入,。
時光轉(zhuǎn)到了1948年,千古名臺在一片“拆”聲中灰飛煙滅,,沒有留下一絲痕跡,。據(jù)老人們說,古城墻土是很好的肥料,,因此四鄉(xiāng)八里的農(nóng)人爭相參與,,臺毀后剩余的土堆也被挖去做了糞干。臺上歷朝所積石刻,、匾額,、書畫也隨之香消玉殞,或填城壕永沉地下,,或為雞籠狗舍之石基,,可謂斯文掃地。臺下街的居民這時候不能再說崇拜蘇公了,,卻流行一種非?!案锩钡恼f辭:“臺下街,太晦氣,!這封建的破臺子讓我們受窮受累,,永遠上不了臺”。說辭荒唐而搞笑,,但在那個特定的時代,,卻是氣壯山河。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百業(yè)待興,,文化事業(yè)重新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諸城博物館重新修建,。在整理文物時,,工作人員忽然發(fā)現(xiàn)一石刻拓片,,上面文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一老翁竹杖箬笠,,做凝神佇立狀。當時的任日新館長眼前一亮,,說“此即超然臺蘇軾像刻石拓片,,彌足珍貴,可惜原石刻已無蹤跡”,。旁邊一個做工的小伙子聽了,,似有所思地說“我家原有這樣一塊石板,花紋跟這上面的一模一樣,?!奔泵ψ屗ト。醽硪豢?,果然是東坡像刻石,。原來這小伙子叫王立生,就住在臺下街,,拆城那年,,其父勇氣倍增,用鋤頭撾下此石板,,扛回家墊了甕底,,算來四十余年了。后世描繪蘇東坡,,這片石刻便是最重要的參考,。這真可謂歪打正著,從某種角度說,,王氏的貢獻功不可沒,。
臺下街解放前屬自由鎮(zhèn),五十年代后劃為繁榮生產(chǎn)隊,,社員以種植蔬菜為主,,稱園業(yè)隊,1987年改繁榮居委會,,2002年改名繁榮社區(qū),。今稱“臺下巷”而不用“街”名,為名實相符,,巷子窄小與新建寬闊的大路無可比之處。巷北端接新建的超然臺路,,成為游覽新臺的便道,,東側(cè)為市政府大院,。
隨著超然臺古跡的復原和知名度的提高,此地必將迎來真正的繁榮,。蘇公不棄,,文運再興,“臺下巷”又將因“臺”而顯了,。
劉烜
注:圖①(星耀超然)由馮剛提供,,圖②為本報資料圖片,圖③(近期臺下巷影像),、④(民國時期的超然臺)由張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