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幾百年過去了,我們都會死去,,偉大的小說依然存在,,成為后人的驕傲,在國族認同與文化認同中,,偉大小說永遠比面包更有價值,。我們已經等了250年,但愿,,不用再等250年,。
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在中國歷史上,,從沒有一本小說能像《紅樓夢》這樣讓人高山仰止。
250年間,,續(xù)書百余種,,仿書亦數(shù)十種,如文康《兒女英雄傳》,、林語堂《金華煙云》,、張愛玲《紅樓夢魘》、張恨水《金粉世家》,、朝鮮南永魯《玉樓夢》等,,而巴金《家》《春》《秋》、茅盾《子夜》等,,亦從中“吸收營養(yǎng)”,。
然而,不論仿造還是原創(chuàng),,竟再沒有人能超越原著,,在一本偉大小說背后,孕育它的寫作傳統(tǒng)從此式微,,令人無限唏噓,。
《紅樓夢》的誕生帶有偶然性
1、時代造就了《紅樓夢》
即使在清代,,《紅樓夢》亦屬“現(xiàn)象級”作品,。
首先,作者非常熟悉城市生活,,可清代城市化率只有7%,。其次,作者有扎實的文化功底,而清代紳士群體總數(shù)不超過300萬,,不足總人口的1%,。第三,出身官宦之家,,而清代到道光時文官總數(shù)只有11316人,,相當于總人口的3.4萬分之一。
在如此小眾的群體中,,曹雪芹還有兩個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一方面,,他身邊聚集了一批有鑒賞力、喜愛小說的文人,,比如敦敏,、敦誠兄弟,是皇親國戚,,曾供養(yǎng)過曹,,這些人是《紅樓夢》最早的讀者,提出了許多中肯的修改意見,;另一方面,,他少年時生活優(yōu)裕,眼界頗寬,,且形成了不屑為稻糧謀的性格,能專心于創(chuàng)作,。
曹雪芹生逢“康乾盛世”,,當時中國已進入前現(xiàn)代社會,諸多現(xiàn)代性因素再度萌芽,,對人們觀念造成巨大沖擊,,這既撼動了傳統(tǒng)秩序,又帶來了種種新的可能,,然而,,傳統(tǒng)枷鎖猶在,在“盛世”的麒麟皮下,,變革找不到合法性資源,。
人心思變,卻不能言變,,這為小說家提供了上位的空間,。
2、孕育《紅樓夢》的經濟土壤
曹雪芹的幸運在于,,他恰好生活在一個“夾縫時代”,,既看到了盛世,也看到了衰敗,這是他之前和他之后作家所不具備的資源,。由于種種原因,,“康乾之治”并未將中國帶入現(xiàn)代社會,反而出現(xiàn)逆轉,,走向長期停滯和倒退,。
其實,唐宋之世商品經濟已現(xiàn)活力,,但缺乏貴金屬資源,,市場一開放,貨幣即不足,,導致“錢輕物重”,,王朝不得不強化對流通渠道的管控,重農抑商,。宋代時開始發(fā)行紙幣,,本是很好的解決之道,南宋時還引入準備金制度,,操作手法接近現(xiàn)代央行,。
但,宋代皇權獨大的格局雖有松動,,卻沒有革命性改變,。傳統(tǒng)官僚系統(tǒng)無法約束皇室用濫發(fā)紙幣來攫取民間財富,特別是南宋軍事壓力大,,一旦缺餉,,只能增發(fā)紙幣,使其信用一落千丈,。
在傳統(tǒng)政治的框架中,,貨幣不足成為死結。而明清時期,,西班牙人在美洲掠奪的白銀通過海外貿易流入中國,,加上大量流入中國的日本白銀,困擾數(shù)百年的“錢輕物重”的局面被意外地突破了,,所以明清時中國開始出現(xiàn)全國市場,,各地商幫崛起,商品經濟空前繁榮,。
然而,,康乾雖是盛世頂點,卻也是走向衰敗的拐點:主幣仰仗海外的畸形經濟模式此時出現(xiàn)很大問題,,特別是持續(xù)通脹和周期性經濟波動,,給王朝穩(wěn)定帶來威脅,。乾隆晚年曾多次擔憂國家一旦沒有明君,將很可能被顛覆,,所以從中晚期開始,,控制越來越嚴,社會漸漸失去活力,,以后嘉慶,、道光等一味因循守舊,令龔自珍抱怨“朝無才相,、巷無才偷,、澤無才盜”。
在清代,,與曹雪芹同時期的作家也許是最后一批可能寫出巨著的人,,但由于《紅樓夢》被禁,加上曹雪芹身世潦倒,,使他很難成為榜樣,。
3、清代文學家集體誤讀《紅樓夢》
清代文學家多潛心于詩詞,,希望比肩唐宋詩人,,千古流芳,這與他們生活環(huán)境息息相關,。
清代大部分時期文教重心在鄉(xiāng)村,,讀書人進城后要受種種約束,而在農村,,他們收入穩(wěn)定,,且受尊重,是連接政府與當?shù)氐臉蛄?,即使是高級官員,退休后也會選擇回鄉(xiāng),。傳統(tǒng)鄉(xiāng)村缺乏公共交流場域,,更追捧詩歌這樣高度概括的藝術形式,而小說則被視為消遣,,不入主流,。《紅樓夢》最初受追捧,,與其中詩詞創(chuàng)作水平極高不無關系,。
清代作家閱讀《紅樓夢》,更關注它與政治的關系,、主題如何,、書中美女的心性如何,,總之,從小說角度來研究它的人不多,,雖然也有點評,,但止于對文辭、寫法的解讀,,缺乏深入分析,。
所以清代小說家在模仿《紅樓夢》時非常機械,只看到書中有多位美女,、四大家族,、填詞寫詩等,就以為找到了讀家秘笈,。該架構不斷被復制,,后來林語堂的《京華煙云》公開將這些“長處”抄襲走,該書1975年還曾被諾獎提名,。
然而,,大家始終沒弄懂曹雪芹為什么要寫大觀園、金陵十二釵等,,結果只留下一堆拙劣的贗品,。
走不通的東西方藝術“嫁接”
1、士大夫文化生態(tài)被摧毀
1905年9月2日,,清廷頒布詔令:“自丙年科為始,,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由此宣告科舉制在中國的終結,。其實此前數(shù)年,,鄉(xiāng)村知識精英便已大量流失。
清末外交一塌糊涂,,屢戰(zhàn)屢敗割地賠款,,朝廷負擔不了的賠款只能分派給各省,而各省亦分派給各縣,。在傳統(tǒng)政治框架中,,各地“局面”由鄉(xiāng)紳主持,他們靠個人威信說服鄉(xiāng)民納稅,,承擔國家義務,,而政府也鼓勵鄉(xiāng)紳介入管理,在一些重要問題上,,鄉(xiāng)紳會代表地方百姓抵抗官家的不合理要求,。
然而,,沉重的賠款壓力讓鄉(xiāng)紳遭遇道德破產,且官員常常繞過他們,,直接找地方“能人”來斂稅,,鄉(xiāng)紳們昔日的地位漸漸被豪強、劣紳替代,。加之清朝開放內地后,,形成許多現(xiàn)代城市,生活遠比農村方便,,且為文化人提供了工作機會,,故清末大部分鄉(xiāng)紳搬到城鎮(zhèn)中居住,很少再介入地方事務,。
于是,,傳統(tǒng)鄉(xiāng)紳開始向現(xiàn)代知識分子轉型,這個轉型,,帶來了異常深遠的影響,。最起碼一點:《紅樓夢》中所反映的那種生活方式從此一去不返,今天的讀書人已很難與小說中人物的情感形成共鳴,。
2,、莫名其妙的“營養(yǎng)”
清末民初是《紅樓夢》傳播的高潮期,其影響力漸次突破傳統(tǒng)士大夫的小圈子,,向普通市民階層蔓延,。越來越多的作家認識到,《紅樓夢》是一筆重要的文化遺產,,應從中吸取“營養(yǎng)”,,可“營養(yǎng)”究竟是什么,眾說紛紜,。
比較主流的看法是,,《紅樓夢》是“民族的”,只要把西方小說技術“嫁接”過來,,就會寫出佳作,。
這里顯然忽略了幾個前提:
首先,什么是“民族性”,?一本小說受歡迎,就表示它具有“民族性”了嗎,?這個“民族性”是一直都有,,還是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如果一本外國小說被中國讀者廣泛認可,,那么它也因此具有了中國的“民族性”,?如果一本中國小說被湮沒在歷史長河中,,難道說它就喪失了“民族性”?
其次,,東西方小說能否“嫁接”在一起,?“嫁接”本是從農業(yè)技術中借用來的比喻性說法,在小說領域中能否成立,?東西方小說有不同的傳統(tǒng),,而彼此不能“嫁接”的地方可能恰好是雙方的精華所在,這該怎么辦呢,?
然而,,當時大多數(shù)人并不這樣看問題,他們急于整合,,急于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的解釋框架,以撫平他們內在的緊張:傳統(tǒng)消逝了,,心理失去了安全感,,所以急需拼湊出一個能承載價值的根據(jù)地。
但遺憾的是,,這種拼湊最終往往以失敗告終,。
3、與進化論唱了反調
為什么那么多優(yōu)秀的思想者,、作家會集體走上失敗的道路,?
問題的關鍵也許在于他們違背了進化的規(guī)律,根據(jù)達爾文的進化論,,發(fā)展總是建立在物種分化的基礎上,,而非整合的前提上。從商業(yè)中也能看出類似的規(guī)律,,越是集大成的成果,,市場越失敗,比如互聯(lián)網(wǎng)鋼琴等,,而越是分化的成果,,市場越成功——從PC到筆記本,再到iPad,;從門戶網(wǎng)站到個人博客,,再到微博……是分化推動了進步。
雖然達爾文反對貿然將進化論引入到社會領域中,,但從進化論的本質看,,它是分化論,而不是整合論,。
換言之,,《紅樓夢》與西方小說無須整合,,反而是《紅樓夢》本身需要分化,作家們持其一端發(fā)揮到極致,,方為正確的進路,。
遺憾的是,在過去的百年中我們卻走上了相反的路,,而回頭再看《紅樓夢》時,,我們突然發(fā)現(xiàn):它已經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我們已不太明白它是怎么寫作出來的,,書中的情緒,、感受等與現(xiàn)代人有著太大的差距。這意味著,,我們基本喪失了分化它的能力,。
4、“民國腔”有點裝
《紅樓夢》與西方小說在很多方面難以“嫁接”,,畢竟它寫于前現(xiàn)代社會,,作者無法預言現(xiàn)代社會面臨的種種困境,寶黛努力爭取的,,恰恰是當下人們要逃避的,,而寶黛努力掙脫的,恰恰是當下人們夢寐以求的,。
曹雪芹不可能預知單向度社會對人的異化,,不可能明白生存意義的危機,更不會認同荒誕與虛無,,然而,,這些煩惱卻與現(xiàn)代人生活更貼近,人們迫切希望文學給出解答,,對此,,《紅樓夢》卻無能為力。
將東西方敘事傳統(tǒng)硬性貼合起來,,其結果只能是自我消失,。畢竟西方社會更早遭遇現(xiàn)代性問題,作家們也更早給出回應,,因此步步領先,,自然而然成了法則與尺度,而用它來丈量東方文學,,就會形成東方文學封閉,、保守、落后的錯誤印象。最終,,除了留下“民族性”來補臺,其內核基本被拋棄,。
沒有核心,,只能強調形式,民國小說家從《紅樓夢》中挖掘出的最大遺產是語言,,表面看,,“民國腔”很優(yōu)雅,可信息量偏低,,常常是沒有內容,,只有陳述,甚至給人以裝腔作勢之感,,漂亮地哀嘆兩聲命運無常,,不需在思想上、認識上有任何新的突破,,就成了所謂的大師,。大師遍地,可大師級的創(chuàng)作卻寥寥無幾,。
文學:西風徹底壓倒東風
1,、文革扼殺現(xiàn)代文學的生長苗頭
新中國成立后,雖然《紅樓夢》在政治上被認可,,但在文學上卻被閹割,。由于它被認為是一本政治小說,是揭露封建社會黑暗面的,,因此它在藝術上成了不可復制的標本,。任何模仿創(chuàng)作都會被看成是影射當下,是反動行徑,。
應該說,,確實有一本小說具有與《紅樓夢》比肩的潛質,那就是《正紅旗下》,,它的架構,、敘事方式等都來自西方文學,是用西方小說技巧來講中國故事,,從目前留下的篇章看,,它確實驚世駭俗,超越于時代,,可遺憾的是,,剛剛開了個頭,“文革”便開始了,老舍投太平湖自盡,。
老舍之所以具備了這樣的實力,,源于他對西方文學的深入了解,此外舊學功底深厚,,他一生顛沛流離,,有異常豐富的人生經驗,而他在寫作上又特別努力,,在同時代嚴肅作家中創(chuàng)作量最豐,。
小說藝術需要天才,此外是生活對天才的耕耘,,歷經百年苦難,,幾代中國人的劇痛匯入了老舍的胸臆,遺憾的是,,他被時代所吞沒,。
2、“新時期文學”虎頭蛇尾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小說重回輝煌,,涌現(xiàn)出莫言、殘雪等優(yōu)秀作家,,他們是“新時期文學”的突出代表,。
“新時期文學”并非本土敘事傳統(tǒng)的自然延伸,而是俄式文學與西方現(xiàn)代文學的結合,,它的優(yōu)點是寫作技術先進,,與世界接軌,作家寫出來的東西能被世界看懂,,但缺點是本土讀者反而看不懂,。
嚴肅小說家被封閉在一個小圈子中,他們有自己的語言與秩序,,有自己的標準,,與社會聯(lián)系甚少,而保證這一切的,,還是權力,。所以當代嚴肅作家與權力不得不保持著微妙的關系:他們批評權力,同時又依賴它,,他們有自己的底線,,但又會以“建設性”為借口不斷將其突破。
只能在被認可的范圍內憤怒,,這很容易讓寫作失去真誠,,小說家們不得不在按摩師,、安慰者和娛樂人物中去尋找自己的定位,結果往往是一鳴驚人之后,,寫作一路滑坡,,靠知名度勉強維持,到了厚積薄發(fā)的年齡,,創(chuàng)作質量反而遠不如當初,。
“新時期文學”曾給讀者帶來無限希望,雖然出現(xiàn)了一批佳作,,但很難說達到《紅樓夢》的高度,而這個“舶來的傳統(tǒng)”在本土至今扎根不深,,除少數(shù) “純文學”愛好者外,,大眾基本不關注。
3,、該怎樣比肩《紅樓夢》
要想寫出與《紅樓夢》同樣偉大的創(chuàng)作,,就要反思曹雪芹的成功之路。
曹氏生卒年爭議頗多,,至今未取得共識,,一般認為他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 38歲前都在積累,,而《紅樓夢》修改了10年,到48歲曹去世時只完成了三分之二,,這樣算來,,他應該到53歲時才能真正寫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紅樓夢》之作者是也,?!?/span>
一部長篇包含著一個作者全方位的思考,不論是哲學見解,,還是美學精神,,乃至文字實踐,甚至是細節(jié)的詩歌創(chuàng)作,,都需要在時間的磨洗下不斷精致,,對創(chuàng)作者而言,這是個漫長的折磨,只有擁有最強大的內心和絕不茍且的精神,,才能通過這個考驗,。
此外,偉大作品往往與繁榮的時代緊密相連,,好時代能形成人才梯隊,,有充足的游資來支持創(chuàng)作,此外,,統(tǒng)治者會更自信,,愿意寬松地對待創(chuàng)作,加之讀者的品位更加挑剔……但,,即使這一切條件都具備了,,沒有天才,也還是不行,。而真的有了天才,,也許條件不那么齊備,也會結果不同,。
結論
一本偉大的小說有什么用處呢,?它不能代替溫飽,也無法靠它收回釣魚島,,但幾百年過去了,,我們都會死去,偉大的小說依然存在,,成為后人的驕傲,,在國族認同與文化認同中,偉大小說永遠比面包更有價值,。我們已經等了250年,,但愿,不用再等2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