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風”這個詞比較熱,看電視里人們對家風這個話題的回答,有些令人忍俊不禁,有些令人肅然起敬,還有些只能是啼笑皆非了,。這些觀感之余,卻是不失沉重的思考:中國歷來特別重視家庭教育與家族傳承,但今天,人們談起“家風”二字,為何別有一番滋味?
名門望族與亂認祖宗
筆者京城寓居的胡同里,有一戶門庭破舊的平房人家,雙開紅漆木門上銘刻著這樣一副對聯(lián):“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木門在時光沖刷下已經斑駁陸離,裂紋縱橫,紅漆也已多處剝落,露出灰黑的底色來,但這十個字,卻似有刀砍斧劈般的力度,讓人端詳沉思,。
“忠厚”與“詩書”,可謂中國古人心目中理想的精神特質與身邊之物了,。不過,“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精髓,不僅僅在于“忠厚”與“詩書”,更在于“傳”與“繼”,在于“久”與“長”,古人渴望這種精神特質與生活方式能夠世代相傳,作為標記血緣與驕傲的符號,就猶如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的本能,要將自己的基團傳承下去一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認為“家風”傳承的重要性,不亞于血緣傳承,。
在科舉大發(fā)達之前,中國的舞臺,是門閥士族的盛裝亮相,人們總結出歷史上的十大名門望族,例如隴西李氏,從漢朝的“飛將軍”李廣,到西涼王李暠,再到締造了盛唐的李淵父子……又如“弘農楊氏”,漢時之弘農郡治所位于今河南靈寶境內,轄華陰等地,秦漢初期,楊姓子孫分布以弘農最為集中,影響也最大,至今猶有“天下楊氏出弘農”之說。
弘農楊氏人才輩出,其“清白”家風令人感佩,。漢代大儒楊震,50歲才開始為官,后多次升遷,官至太尉,。他曾在赴東萊太守任上,途徑昌邑,時任昌邑令的王密乃為其所薦,聽說楊震路過昌邑,就前往拜見,到了晚上臨別之時取出十斤黃金送給楊震。楊震說道:“我了解你,你卻為什么不了解我的為人呢?”王密勸說道:“天黑了,沒有人知道,你就收下吧,?!睏钫鸹卮鹫f:“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慚愧地走了。后來楊震轉任涿郡太守,因為官清廉,不接受饋贈,所以子孫過得很清貧,經常要以步代車,更無肉可食,。以前的朋友中有些想為他們置些產業(yè),但楊震卻不答應,說:“讓我的后代被人稱為‘清白吏’的子孫,把這個傳給他們,不是很好嗎?”
楊震的子孫們受其言傳身教,皆博學而清廉,。弘農楊氏以“四知”為榮,并以“四知”為堂號,以“清白傳家”為門額,遺風至今可見。楊震的十四世孫楊堅建立了強盛一時的隋朝,北宋楊家將的創(chuàng)始人楊業(yè)是楊震第五子楊奉的后裔,精忠報國,滿門忠烈,可見其家風傳承之成功,。
今天,一些權貴愛好修家譜,上溯若干代,胡亂攀祖宗,硬是把自己裝扮成同姓名人后裔,以證明自己當今財富與權勢的某些合理性,。這類笑話與鬧劇,古往今來,多了去了。
民國時候,有一則著名的“認祖門”:袁世凱要稱帝,自然想找點“天命”“瑞祥”,可惜袁大總統(tǒng)祖上相當平庸,沒啥名人顯貴,。于是他身邊的馬屁精開始給袁世凱找祖宗,然后他們把目光瞄準了明末著名將領袁崇煥,。袁崇煥是東莞人,袁世凱的一個無聊且無恥的同鄉(xiāng)張伯楨,硬是把袁崇煥與袁世凱扯到一起了,此人偽造了袁氏族譜,并在報紙上發(fā)表了虛假新聞《袁崇煥軼聞記》,說東莞秀才袁厚常告訴他,“崇煜先戍電白,越數年挈其妻子寄居河南,因是占籍焉……今在東莞奉祀者,為其兄崇燦、弟崇煜之子孫耳,?!庇终f,袁崇煥殉難后,有一方外人過其鄉(xiāng)說:“今日殺袁者清,他日亡清者必袁?!庇彩亲屧蠖綆煆膹V東搬到了袁大總統(tǒng)的老家河南,而且還陰險地暗示:當年袁崇煥被滿清離間計殺害,現在輪到他的后人從滿清人手里要江山了,。
當時袁世凱接到偽造的袁氏族譜后,大喜過望,手下一群馬屁精都趁機會奏請尊祀袁崇煥為“肇祖原皇帝”,建“原廟”,把北京城中崇文門外的袁崇煥墓加以修葺。袁世凱還派專使赴東莞致祭袁崇煥,祭文中有“皇祖有靈,尚祈來享”之語,末署“十九世孫某袁世凱”,。其實,史載非常清晰:袁崇煥“無子”,。所以,當時有人寫了一首打油詩來諷刺袁世凱:“華胄遙遙不可蹤,督師威望溯遼東。糊涂最是張滄海,亂替人家認祖宗,?!?/span>
漸行漸遠的“耕讀傳家”
在中國,能夠始終傳承數十代、輝煌不滅的名門望族,畢竟是少數,更多顯赫一時的大家族,或因家風不繼子孫惹禍,或因時世變遷大難臨頭,光榮家族,或江河日下分崩離析,或瞬間灰飛煙滅,給后人留下無數喟嘆,就似《紅樓夢》里的“好了歌”唱出的蒼涼:“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中國歷史上絕大多數老百姓,都與“笏滿床”無緣,他們無緣躋身名門望族,但他們有自己的家風傳承,透過歷史來看,稱得上是中國人千百年薪火相傳的信仰,。這是在農業(yè)文明下心存夢想的中國人共同的家風——耕讀傳家。
古人重農桑,可以說,“耕讀傳家”四個字,曾是代代中國人最理想的家庭生活方式: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谷,養(yǎng)家糊口,以立性命,;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yǎng)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讀傳家”既學做人,又學謀生,深入人心,至今在許多古舊住宅的匾額上,還能見到“耕讀傳家”這四個字。
筆者每每看到這四個字,總能悠然神往:在蛙鳴與稻香中,捧一卷古書,聽孩子吟誦,。一縷書香,從歷史的隧道中漂浮至今,冰冷的歷史,也多了幾分溫暖,。但是在今天,別說在中國的農村,就是在中國的城市里,有多少家庭,還有書香可言?
學者何江濤著有《耕讀傳家》一書,他談及耕讀文化的式微時說:“古代中國形成的耕讀文化,其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是小農經濟和科舉制度。隨著鴉片戰(zhàn)爭的炮火,國門洞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漸趨解體,‘耕’這種生存方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而科舉制度的廢除,則更加快了耕讀文化衰落的進程……”
筆者不久前讀了首都作家趙偉130萬字的家族史詩小說《望鄉(xiāng)臺》,這部厚書,共100章,描繪了中國二十世紀一百年間,居于大山深處老官廟望鄉(xiāng)臺下四合院一個耕讀世家——趙氏家族祖孫三代的多舛命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望鄉(xiāng)臺》寫的,就是一曲耕讀傳家的悲歌,。
這部書開頭的時候,是溫暖與雅致的:農村讀書人教家族的孩子讀圣賢書,岳父挑女婿,不是看他有沒有錢,、有沒有房子,而是考其詩書,就連兄弟們農閑夜間娛樂拿了長牌“打長九”,也不是今天的撲克麻將牌,鬧哄哄賭一場,“打長九”的規(guī)則是:輸家根據輸點,由贏家出題,要背論語,輸幾點,背幾篇,背不出來,則罰酒吃。
《望鄉(xiāng)臺》中,“耕讀”不僅僅是讓趙家子弟滿腹詩書,更是帶來精神層面的財富:一諾千金,頑強堅韌,。書中幾位人物,像國儀終生堅守著對朋友的一句承諾,為保護周掌柜托付的皮箱,經歷磨難,無怨無悔,;又如玉珍幫助丈夫國儀堅守對朋友的承諾,至死不改。但在二十世紀的巨變中,這片土地浸滿了鮮血與眼淚,而曾經的傳承,在歲月的巨變中逐漸被遺忘,。作者稱:《望鄉(xiāng)臺》就是希望探討和思索:中國從農業(yè)文明轉向城市文明這一歷史巨變中的人性去向和文化堅守,。
漸行漸遠的“耕讀傳家”,或許正是一代中國人的鄉(xiāng)愁。
曾家書與“忘八端”
在今天談及家風,不可能繞過曾國藩和《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發(fā)跡之前,曾氏家族一直在湘鄉(xiāng)荷葉塘過著半耕半讀的農家生活,。亦耕亦讀,勤儉持家,敬祖睦鄰,是曾家持家立業(yè)的基本生活理念和世代相傳的傳統(tǒng)。
后來曾國藩名動天下,位極人臣之后,并未得意忘形,始終不放棄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時時自省,?!对鴩視穬热莅诵奚怼⒔套?、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財、治學,、治軍,、為政等方面,這些家書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生動的生活寶鑒。
著名歷史學家鐘書河先生說過,曾國藩教子成功是一個事實,無法抹殺,也無須抹殺,。曾國藩認為持家教子主要應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嚴明家規(guī)。二,、盡孝悌,除驕逸,。三、“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財。五,、聯(lián)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六、家事忌奢華,尚儉,。七,、治家八字:考、寶,、早,、掃,、書、疏,、魚,、豬。八,、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九,、不可厭倦家?,嵤隆J?、擇良師以求教,。今天那些“坑爹”的“富二代”“官二代”,讀此文,不知有何感想?那些被坑的“爹”,又有何感想?
曾國藩對自己對家人要求甚高,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尊精神偶像,高度無人可及。不過,“重德修身”,是古代許多家庭的共同家風,道德人品雖不及曾國藩,但也不失淳樸本色,、凜然正氣,。
京城研究者稱:老北京的人家,有一個比較普遍的家風,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又被稱為“八端”。北京有一句最狠的罵人話,就是“忘八端”,這個“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記了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后來以訛傳訛,“忘八端”變成了“王八蛋”,。
懂敬畏、有底線,這是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即使在不懂敬畏,、缺乏底線的今天,仍有無數中國人在堅持,。“貴族”這兩個字,常常被人提起,?;蛟S在有關“家風”的話題討論中,能夠進一步厘清中國人對“貴族”的認識。好的家風,是能夠培養(yǎng)出貴族的,或者,是能夠培養(yǎng)出行為良好的公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