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向來講究謀略,。治國謀略如《貞觀政要》,,打仗謀略如《孫子兵法》,,處世謀略如《增廣賢文》《菜根譚》。善用謀略,,以柔克剛、以智取勝,、以巧見長,,足以成就一番事業(yè);不善謀略,,凡事以拙力抗衡,,不僅會弄巧成拙,,還會貽笑大方。然而,,謀略固然精妙,,但什么該謀、什么不該謀,,什么時候該謀,、什么時候該實,是謀出一官半職,、還是謀成千秋事業(yè),,謀略不同,影響大不相同,。而“謀”與“詐”往往就在一線之間,,很多時候用謀不當,巧謀便會成為巧詐,,結(jié)果也會適得其反,。
《韓非子》里記載了這樣兩個小故事:魏國將領(lǐng)樂羊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君把其子煮成肉羹送給他,。樂羊端起肉羹一飲而盡,,而后攻占中山國。魏文侯雖然獎賞了樂羊的戰(zhàn)功,,卻也懷疑起他的品行,。魯國國君孟孫打獵時活捉了一只小鹿,命秦西巴帶回,。秦西巴心有不忍,,把小鹿放生,孟孫得知后一怒之下將秦西巴趕走,。一年后,,孟孫卻又把秦西巴請回來當太子的老師,原因在于他對鹿都有憐憫之心,,對太子必定會誠心以對,。樂羊因為使詐得功,但終被魏王懷疑,;秦西巴因為寬仁獲罪,,卻得到更多的信任。所以韓非子評價說:“巧詐不如拙誠”,。
堅持“拙誠”而獲得成功不是一日之功,,習慣于“巧詐”攫取眼前利益更非一日之寒。善于“詐術(shù)”的人,即便一時可以欺騙隱瞞別人,,但久而久之,,再高明的騙術(shù)也會露出馬腳。拙誠雖不如巧詐那樣靈活應變,,短時間里可能會吃虧,,卻可以憑借愚直拙笨建立信任,積攢人品,,涵養(yǎng)操守,,立穩(wěn)事業(yè)根基。清代中興重臣曾國藩以“鈍拙”自居,,以去偽崇拙修身,,用“拙誠”破“機巧”,這使他養(yǎng)成了拙誠渾含的品行,,也練就了深諳世事卻又不為世俗所擾的超然本領(lǐng),。“心誠則志專而氣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終有順理成章之一日”??梢哉f,,“拙誠”不僅是修身之要、相處之道,,更是立業(yè)之本,、成事之基。
對于領(lǐng)導干部而言,,切不可棄拙誠而謀巧詐,。比如,民主生活會上,,有的領(lǐng)導干部不是誠懇以對、深入檢討,,反把民主生活會當做“展現(xiàn)智謀”的疆場,,迷信“干得好不如演得好”,花大把時間揣摩“劇情”,、設計“橋段”,、拿捏“臺詞”。其實這樣的作秀,,明眼人誰不清楚,?工作中,也有一些干部以謀“巧”為榮,不熱衷于腳踏實地干出成績,,卻傾心于以表面文章營造歌舞升平的氣象,。如此這般投機取巧、偷奸?;?,實質(zhì)也是自欺欺人,為群眾所不齒,。
宋代蘇洵曾言:“為一身謀則愚,,而為天下謀則智”。為天下謀,,實際上就是一種舍己為公的拙誠精神,。以拙誠立身,以篤行謀事,,方能干出一番實績,,亦無愧于內(nèi)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