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蕭夫子《游馬耳山》,,尤其是蘇東坡守密留下的眾多有關(guān)馬耳山的詩文,,遂使馬耳山之名不脛而走,,傳遍天下,,成為文人墨客茶余飯后的談資佐料。當(dāng)然,,圍繞馬耳山自然也就少不了文字公案,,宋代著名的“馬耳菜”案便是其中之一。
“馬耳菜”案的始作俑者是南宋光宗,、寧宗年間的一位文人孫奕,。孫奕字季昭,號履齋,,江西廬陵(今吉安)人,。在筆記文盛行的風(fēng)潮下,孫奕也著有一部筆記體文集《履齋示兒編》,,該文集辯經(jīng)傳之同異,,核文辭之是非,評詩,、正字,,綺談人物,奇聞奧旨,,無所不載,,內(nèi)容十分廣泛。作者自己對其評價是“論焉而不盡,,盡焉而不確,,非敢以污當(dāng)代英明之眼,姑以示之子孫耳,,故名曰《示兒編》”,。
就在這部《示兒編》十三卷中,作者對蘇東坡“試掃北臺看馬耳,,未隨埋沒有雙尖”詩中的“馬耳”二字,,提出了自己的考證結(jié)果,認(rèn)為馬耳二字,,原本指的是一株菜,,而非一座山!
為方便閱讀,,先將全文斷句識讀一下:
馬耳
〔宋〕孫奕
東坡雪夜詩曰:“試掃北臺看馬耳,,未隨埋沒有雙尖”。趙次公云:“馬耳,,山名”,。竊謂天下之山,至低不下數(shù)丈,,而止于尋丈者少,。雪雖深,埋沒山阜,,未之有也,!趙指為山,果何所據(jù),?殊不知雪夜王晉之與霍辯對談,,雪盈尺,王曰:“雪太深乎,?”霍曰:“看北臺馬耳菜何如,?”左右曰:“有兩尖在?!逼律w用此,。何趙未嘗見是事而妄為是說?
文弨案:馬耳菜不著所引書名,。馬耳自當(dāng)作山名,,千巖俱縞,即是埋沒,。馬耳之雙尖矗然露見,,即是未隨埋沒,。孫公說詩何其固也!
這段文字內(nèi)容倒很淺顯,,翻譯成白話,,大意就是:蘇東坡《雪夜》詩中有句:“試掃北臺看馬耳,未隨埋沒有雙尖”,。喜歡名人詩詞批注的趙次公對這句詩有個注釋:“馬耳二字指山名”,。
實際上趙次公的注釋是不對的。天下之山,,最低也不會低于數(shù)丈,,不滿丈者更少。雪再大再深,,也從來沒有埋沒整座山嶺的事,!趙次公指馬耳為山,究竟依據(jù)的是什么,?
當(dāng)時的情況是,,大雪之夜,有位王晉之與另一位叫霍辯的對座吹牛,,雪越下越大,,已有一尺多深。王晉之道:“好大雪,!積雪是不是太深了,?”霍辨道:“雪深不深,看看北臺上的馬耳菜埋了沒有,,就知道了,。”
這時手下人立即去看了看,,回道:“馬耳菜還有兩尖露在外面,。”
蘇東坡寫詩的時候,,用的就是這個故事,。趙次公并不在現(xiàn)場,未眼見其事,,怎么可以胡亂批評注釋呢,?
最后面一段話是清代乾隆年間再版孫奕的《示兒編》時,盧文弨對孫奕上述觀點的批評,,不再贅述,。
如前所述,孫奕的《示兒編》由于內(nèi)容豐富,,包羅萬象,,歷代以來人們從百花齊放的角度,,對其一再重刊,當(dāng)然,,對其中一些類似“馬耳菜”這樣的荒唐內(nèi)容也在慎重考證的前提下進(jìn)行了再注釋,,校正了其中的謬誤,防止了以訛傳訛,。這些重刊、糾錯,、再注釋,,一直延伸到現(xiàn)在,而且還正在延伸到未來,。
經(jīng)過了上千年的考證,、再注釋,現(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形成了共識:馬耳二字,,指的就是馬耳山,,而不可能是其他。至于“馬耳菜”一說,,已經(jīng)成為文人之間的笑料,。有人甚至考證:不管諸城本地,還是東坡帳下,,歷史上壓根兒就沒有王晉之與霍辯這樣兩個人,,也根本就不存在王晉之與霍辯雪夜對談這件事。所有這些,,都完全出自孫奕的杜撰,。
盡管如此,人們也還是以寬容的態(tài)度,,不斷再刊,、再讀《履齋示兒編》,在分辨良莠的前提下,,認(rèn)真汲收著散在其中的眾多閃光點,。(劉兆硯)
《履齋示兒編》“馬耳”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