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色入史箋——中國歷史的色象》:陳魯南著,;中華書局出版。 |
圖為《織色入史箋》一書中插畫,,唐代張萱《搗練圖》(局部),。 |
《織色入史箋——中國歷史的色象》是中華書局新近出版的一本莊嚴華麗的歷史讀物,。燙金繡片的封面,五彩的絲線裸背裝訂,,如同盛裝一般把絢麗的中國歷史莊重地鋪展開來,。
在這個世界上,恐怕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像中華民族這樣,,幾千年來對色彩如此癡情,。紅、青,、黃,、黑、白,,以及它們之間的間色,,這些直接的視覺感受,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被以某種秩序不斷地重新排列組合,。國人以纖毫入微的區(qū)別賦予它們各種重大,、深遠、精準而繁復的社會含義,。
顏色是一種政治文化
顏色的文化源遠流長,,直至今日,祖先留下的色彩觀,,仍然是影響我們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種大色藏身于中國歷史的各種記載中,作者細心地將它們從歷史的點滴表述中抽取出來,,橫向對證,,縱向梳理,加以深究,。商周青銅器的金文,,許慎的《說文解字》,,《詩經(jīng)》《左傳》《禮記》中的寥寥數(shù)語,《晉書》《魏書》《舊唐書》《資治通鑒》的記錄,,歷代文人的詩詞歌賦,,《紅樓夢》《三國演義》等明清小說,甚至是《本草綱目》這樣的著作,,都沒有逃過作者明察秋毫的眼睛,。《織色入史箋》信息量之大令人拍案稱奇,,直呼過癮,。
作者研究顏色,在自然科學部分也涉及了少許,,但從整體著墨來看,,還是忘我地置身于文史研究當中的。顏色與政治文化的關系,,在這本書里被賦以深情,,娓娓道來。
比如紫色,,這種介于紅色與黑色之間的間色,,經(jīng)歷可謂復雜。西周時期,,紫草難以種植,,紫色染料成為稀缺資源,能夠擁有紫色,,就成了權貴的象征,。周朝后期,原本代表政治秩序的正色紅色,,被身穿紫色的諸侯權勢欺壓,,以至于祭祀這樣的重大場合,諸侯不再衣紅,,而是衣紫,,令孔子大嘆惡紫奪朱,禮崩樂壞,。然而,,秦始皇一統(tǒng)中國之后,定制官員服飾,,上品為紫色,,中品為赤色,下品為綠色,。紫色自此成為名正言順的高貴之色,。劉氏漢朝,金印紫綬是官階最高的人才能享有的特權,。秦漢以降,,直至隋唐,紫色均為高級官員的朝服,。
《韓非子》中“齊桓公好服紫”的故事也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誡勉“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典型教材。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喜歡穿紫色的衣服,,于是紫色成為齊國的流行色,以至于五匹白絲也換不到一匹紫色絲帛,。盡管昂貴,,全國百姓仍然搶買,此象令齊桓公憂心忡忡,。宰相管仲建議,,從齊王自身做起,不要再穿紫色衣服,,并讓齊王放出話來,,說紫色衣服有臭氣,誰穿了紫色衣服就不要靠近他,。如此一來,,齊國人都開始討厭紫色?!俄n非子》這樣寫道:“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國中莫衣紫,;三日,境內莫衣紫也,?!?/p>
紅、青,、黃,、黑、白,,五種顏色,,以及各種顏色之間的間色,每一種都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經(jīng)歷榮耀與落魄的多重磨礪,,隨著歷史文化的變遷而命運多舛,。中國的文卷史冊,,浩繁紛雜,諸多顏色散見其間,,又剝離不得,,它們正是承載著古人的智慧,裹雜著五顏六色的流光,,去引領一個個時代的自新向前,。可以說,,研究色彩,,就是研究中國歷史上的政治文化,更有助于研究當今時代的國民心理,。
文史愛好者在成長
《織色入史箋》的龐大信息量讓人驚嘆,,然而,人們不會想到,,書作者并非學界或文化圈的專業(yè)人士,,而只是一名文史愛好者。
名家寫文史給大眾看,,若能舉重若輕,,是大眾的福分。十年來,,這個福分滋養(yǎng)了一批文史愛好者,。同時,整個社會個體表達的自由度也有了大幅提升,,尤其是來自學術界,、文化界的寬容,使這樣的青年文史愛好者放下了“包袱”,。雖然處于非專業(yè)研究領域,,但他們已有了足夠的自信拿起筆來,從他們所關心的視角開始寫自己所崇敬著迷的那段歷史,,實現(xiàn)了從讀者到作者的歷史性成長,。
《織色入史箋》的作者是一名普通公務員,但這批出生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青年作者,,有機會見證在各種社會思潮的交融激蕩之下,,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復蘇、發(fā)芽,、融合,、發(fā)展。他們求知若渴,,兒時讀《上下五千年》,,大學讀白壽彝的《中國通史》,、錢穆的《國史大綱》,也讀柏楊的白話版《資治通鑒》,。他們盡量堅持獨立的判斷和健康且新鮮的趣味,,帶著敬畏之心對中國歷史文化進行尋根溯源,同時也在反思中探求中國人的精神坐標,。他們思考,然后把思考和盤托出,,他們以專業(yè)的精神考證,、寫作、分享,,這一切正是在實踐一種文化上的“反哺”,。
“嚴凝雪夜正開花”,從《織色入史箋》中我們看到了優(yōu)秀青年文史愛好者經(jīng)過修煉,,摒棄浮躁虛榮,,正把個人的興趣與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優(yōu)秀的文史普及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