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貴
一,、鐘樓的型號
山東省諸城市有座古建筑——鐘樓,。鐘樓內(nèi)懸掛著大、中,、小三種型號的銅鐘,。
大號銅鐘懸掛在雙門之上鐘樓的底層,,懸掛銅鐘的橫梁為木制,截面為方形,,東西走向,。據(jù)明萬歷諸城縣志載:“銅鐘于金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十二月十七日鑄造,重二千斤,?!庇謸?jù)乾隆諸城縣志載:“銅鐘有范文金大定十三年(萬歷志為十二年)十二月十七日,密州僧正司鑄鐘,,高四尺一寸五分,,圍六尺九寸,厚一寸,?!?br />
筆者世居鐘樓前東側(cè)的王家稍門街(現(xiàn)市委家屬東院南墻外小巷)。兒時經(jīng)常到鐘樓上玩,,在記憶中,,大鐘懸掛的高度約有3米,在鐘下原地一跳,,也只能用手指稍觸到大鐘的邊緣,。臨下鐘樓時,總要拋塊磚頭敲它一下,,主要是愛聽它的響聲,。銅鐘敲擊后發(fā)出的響聲很特別,一是能發(fā)出很悶的嗡嗡聲,;二是鐘聲持續(xù)時間長,,敲擊后就快跑,當跑到下鐘樓的臺階時,,還能聽到嗡嗡的尾聲,;三是銅鐘發(fā)出的響聲雖不大,,但聽的很遠。如《諸城文史資料》第十四輯,,《諸城五鎮(zhèn)聯(lián)立小學簡介》一文載:“七七事變前夕,日寇飛機不斷竄擾諸城上空,,為了防空,,學校在對門城墻下(現(xiàn)陽光旅行社西側(cè)禽蛋公司家屬院內(nèi))挖防空洞多處,童子軍在校門口設崗兩個,,聽到鐘樓敲鐘報警時,,崗哨即嗚哨以報,學生聞訊可有秩序地進入防空洞中,,以防空襲,。”
大號銅鐘,,從1946年春拆除鐘樓到1947年10月諸城二次解放前,,一直躺在鐘樓底座東側(cè)(現(xiàn)市委家屬東院最南端的兩棟樓之間)廢墟的瓦爍中,該鐘在諸城第二次解放后就不知下落了,。
鐘樓內(nèi)的中號銅鐘也只有一個,,鑄造年代莫考。懸掛在鐘樓上層的圓形木制橫梁上,,也是東西走向,,鐘口的直徑大約有40厘米左右,鐘內(nèi)只有一個像雞蛋大的鐘錘,,無繩,。約從1947年冬,“諸城勞改隊”設立時開始(現(xiàn)市委院內(nèi)),,那中號銅鐘就掛在院內(nèi)東邊一棟房子的西屋山的位置,,每日三餐就以鐘聲為信號。勞改隊遷往昌樂縣后,,諸城縣委入駐,,每日的午飯也都以鐘聲為信號。文化大革命“紅衛(wèi)兵”住進該院內(nèi)時,,那中號銅鐘仍然掛在院內(nèi),。文化大革命后期就不見那鐘的蹤影了。從此,,中號銅鐘也就銷聲匿跡了,。
小號銅鐘共六個。正六邊形的鐘樓頂層六個仰角的挑檐末端各掛一個,。在鐘樓上層花墻內(nèi)的走道上看,,約有小型飯碗大,,每當刮大風時,小銅鐘的外殼擺動幅度很大,,雖然鐘錘看似不動,,小鐘還是“叮鈴鐺啷”的響個不停,因它們六個鐘不是同時響,,所以聽起來像樂曲演奏,,使人聽著妙不可言。尤其冬天,,在睡夢中被小鐘聲警醒,,就知道又刮西北風了。
二,、雙門
諸城鐘樓底座為拱券式的門洞,。據(jù)明萬歷諸城縣志卷八古跡載:“夫今城原為東武,漢初筑建,,迄今一千八百余年”,。從歷史紀年查到“漢初筑建”即西漢初年建造(公元前200年左右)。萬歷修諸城縣志時,,是萬歷三十一年(公元1604年),,從“迄今一千八百余年”推算,應為公元前196年,,此時間與“漢初筑建”基本吻合,。此縣志又載:“此城(即現(xiàn)古城子社區(qū))或蔽隘難居,因于西側(cè)崗下復筑今城,,仍襲名東武,,并為瑯琊郡國之所”。就是說,,公元前200年左右,,原來的東武城,因破舊,,范圍又小,,已不能滿足經(jīng)濟、人口日益發(fā)展的需要,,而在“西側(cè)崗下復筑今城”,,即諸城的南城,但當時新建的縣城仍叫東武城,。
新建的東武縣城為正方形,,即鐘樓(雙門樓)至南門的距離與東小門(實驗中學東側(cè))至西南門(陽光旅行社西側(cè))的距離均為1160步(筆者親自步測),約合696米(如圖),。故南城城墻的周長為2784米,,約合5.57里,。此里數(shù)與康熙諸城縣志載:“南城,西漢東武縣城,,周約五里,,城門有四”的里數(shù)基本一致,(縣志的里數(shù)也是約數(shù)),。雖然南城是正方形,,但四座城門的位置都不在各自城墻的中心點上,只有城的南門和北門(雙門即鐘樓)都各自在其南北城墻的中點,,而東門(又叫東小門)和西門(都叫西南門)的位置都不在其東、西城墻的中點,,它們的連線距南門750步,,約合498.8米,距北門(鐘樓底座)460步,,約合305.9米,,這四座城門軸線的交叉點不在南城的中心,而是偏北,,即位于現(xiàn)在中糧賓館門前的十字路口,。
東武縣城建成后729年,到北魏(又稱后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才筑建北城,。據(jù)康熙諸城縣志載:“北城,,州里中城也。原為東武縣北關廂平地,。后魏拓跋氏據(jù)有瑯琊之地,,于永安二年將此北關筑東、西,、北三面城垣,,緊與南城接連,城門東,、西有二,,城北面無門”。從西漢初年(約公元前200年)筑建南城至后魏,,永安二年筑北城,,時間跨度整整約729年。該志又載:“雙門,,東武縣北城門址也,。后魏于北關筑城,置膠州,,撤去東武縣城北面城垣,,并撤去城門,,復于門址之上,更券此門,。內(nèi)廣六尺二村,,袤三丈六尺,以通南北二城人行,,自北城視之,,若南門;自南城視之,,若北門,;故曰‘雙門’也”??h志說后魏所筑的北城,,是在原南城的北門外及所轄地盤上,筑了三面城墻,,東西兩面城墻的南端均與南城的北城墻接連(東城墻的接點位于現(xiàn)實驗中學,,校院北墻的中點,西城墻的接點在滄灣西岸新郎服裝店門前位置),;并只建了東,、西兩座城門,未建北門,。北城建成后,,遂將南北成的介墻(城墻),連城門一起拆除,,并在原城門的地基上,,照原城墻的“規(guī)制”建了一座門洞,該門洞南北長度三丈六尺,,東西寬度只有六尺二寸,,比原城門小。據(jù)康熙諸城縣志載:“南北二城,,合二為一,。城周九里有三十步,高有二丈有七尺,,下厚三丈有六尺,,上厚視下減三之二。城門有五:南曰‘永安’,,東南曰‘鎮(zhèn)?!髂显弧濉?,東北曰‘東武’,,西北曰‘西寧’,。各門有甕城,有樓,,有重門(內(nèi)外二門,,筆者注)?!痹铣堑谋背情T,,改建成‘門洞’后,就不在城門之列了,,改稱“雙門”,。從此,諸城才算建成了一座完備的縣城,。這個門洞式的雙門,,就成了南北城往來的唯一通道。而這座雙門就成了堅固的屹立二千多年的鐘樓底座,。
諸城的北城比南城小。自雙門(鐘樓)至北城墻(臺下巷北首)921步,,約合612.5米,,東城門(市工商銀行門前)到西城門(人民商場南門前)730步,約合485.5米?,F(xiàn)市政府門前的“T”字路口,,也不在北城的中心點,它往南距鐘樓500步,,約合332.5米,,往北至北城墻421步,約合280米,。該路口距東,、西城門各為365步,合242.7米,,故南,、北城的城墻周長為4443.8米,約合8.9里,,與清嘉靖縣志載:“城周9里”,。基本相同,。
諸城北城筑成后,,又經(jīng)過了70年,到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9年),,改東武縣為諸城縣至今,。諸城縣(市)這個輝煌的名字,,已延用了1416年。
三,、鐘樓
鐘樓這個響亮的名字,,在“雙門”層樓內(nèi)未懸掛鐘樓前(公元1172年),一直叫雙門樓,,自從雙門樓內(nèi)懸掛銅鐘后,,漸漸的人們就叫它鐘樓,而“雙門樓”的稱謂在群眾的記憶中逐漸淡忘,,以致消失,。后人就只知有鐘樓,不知雙門樓是何物了,。
據(jù)萬歷諸城縣志載:“鐘樓,,在大街(今府前街中段電影公司門前)雙門上,上舊有神祠,,莫考創(chuàng)始,。朔、望邑人競供香火,。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祠敝,達魯花赤知州事杜居正重修之”,。從后魏永安二年筑建北城,,逐將東武縣城的北城門改建成雙門開始,就無在雙門上建神祠的記載,,直到“元大德二年祠敝”,,才在史志中出現(xiàn)“雙門上舊有神祠”的敘述。以此推算,,雙門上的神祠創(chuàng)建年代應在公元529年至1298年之間,。可能因雙門上的神祠(小神廟)建造時間較長,,所以出現(xiàn)了破舊和損壞(祠敝),,接著職位在知縣上一級的官員杜居正來主持修葺雙門上的神祠。此時神祠內(nèi)也未有懸掛銅鐘的記載,。
歷史的時針又走了173年,,到明成化辛卯七年(公元1471年),知縣閆鼐到任后,,接著就整修雙門神祠樓,,并在雙門南面額上親書石刻“迎暉”二字。此時雙門神祠樓內(nèi)仍未懸掛銅鐘。
時間過渡到“明朝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知縣馮杰撤其祠,,為建層樓,鐘虛仍舊,,更編鐘夫,,晨昏司擊如數(shù),以喻啟閉,。遇火警亟擊無數(shù),,喻眾往救”。依此推算,,懸掛銅鐘時間應在1298年以后至“弘治元年”,,約190年之中?!榜T杰撤其祠”后銅鐘和架懸銅鐘的架子未拆“鐘虛仍舊”,,非但未拆,建層樓后,,還將“鐘夫”重新編排值班順序,,每天早上和晚上輪流值班“司擊如數(shù)”,告知全城的老百姓和各級官員都要統(tǒng)一以鐘聲為信號起床和熄燈休息,。
明弘治年,,知縣馮杰建雙門層樓后,又經(jīng)過了33年,,到“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知縣韓肇謂樓太高,,壓縣治不利,,于是,毀樓存鐘,,鐘舊在密州僧正司”,。意思是,到了明朝武宗皇帝末年,,諸城知縣韓肇將雙門上的層樓又拆掉了,,并將銅鐘移送類似佛教協(xié)會的組織予以保管。至此雙門上就無任何建筑物了,。
(未完待續(xù))
制圖:王先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