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忠
清明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它同其它普通的節(jié)氣不同,。清明作為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一是它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二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在這一節(jié)日前后都要舉行一些祭拜祖先、悼念先烈,,對已逝去的親人舉行紀念活動,。因這些活動大都與故去的親人相聯系,所以清明節(jié)又叫“鬼節(jié)”,。
諸城有古老的文化,,在清明節(jié),諸城人自然深受中國人重親情,、尊人倫這一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傳承延襲了各式各樣的傳統(tǒng)習俗,,并凸顯出鮮明的地方特色。
在諸城,,清明節(jié)又叫大寒食,、小寒食。小寒食就是通常所說的寒食,,距冬至105天,,這一天都到墳頭去添土,但不燒紙,,據說這一天不管燒多少紙錢都是105文錢,。大寒食即為清明節(jié),一般在小寒食后的兩三天,,這一天才上墳燒紙,,“錢”給多少就是多少。隨著時代的跨越,,人們也逐漸將寒食與清明合并起來,,兩節(jié)的習俗也逐漸融合起來。在清明節(jié)到來的幾天里,,人們都會采取各種方式來掃墓祭祖,,悼念先烈,正是“清明祭祀各紛然”,。如上墳添土,,起骨遷墳,結陰親,、樹碑,、敬獻花圈、花籃等,,表達對先人的懷念,。同時還要舉行一些如打秋千,唱戲等娛樂活動,。
俗話說:男孩盼年,,女孩盼寒。清明節(jié)是女孩的節(jié)日,,這一天,,她們可以不在家做飯,穿上新衣,,去打秋千,,串門走親戚,聽戲,。秋千有兩種,,一種是兩根豎柱,,上有橫梁,繩索拴在橫梁上,,這種秋千可以一人打,,也可以一人坐著一人站著一起打;還可以兩人對面站著一起打,。另一種是轉秋千,,這種秋千是一堅硬木棍做豎柱,下面由一石槽穴固定,,上面由四方幾根繩索系牢,,上部用繩索系緊6-8個鎖頭,可供6-8個人同時啟用,,用時下面由兩個人推著旋轉,。
清明最重要的是上墳添土。
這是清明節(jié)掃墓祭祖最重要的一項活動,,人們不管住在城鄉(xiāng)或是更遠的地方,,都在清明節(jié)前兩三天內,扶老攜幼來到墓地,,通過添土上墳,,祭祀祖先,與晚輩講述上輩歷代人的業(yè)績,,進行家庭傳統(tǒng)教育,。這項活動原來多數由男性完成,,而有的后人中沒有男性,,就只有靠女性來承擔祭祀禮儀了。添土時,,首先要將墳四周的雜草清理干凈,,再在墳上添上新土,然后還可以在墳的頂端安放一形似官帽的四方墳頭,,墳頭多用鐵锨在地上挖的土塊,。但立墳頭必須是在先人逝世三年才可以做。添完土,,人們多在墳前擺上10個小餑餑,、酒、菜肴等供品,,燒些紙錢,,以表心意。菜肴的種類一般是雞,、肉,、魚,、蛋四種。擺供時,,還要將各種菜肴各樣用筷子夾一點放在燒的紙上,,同時斟酒在墳前,然后,,再叩頭跪拜,,放鞭炮、禮花,。添土后,,墳墓煥然一新,給人以清新的感覺,,自己看了欣慰,,別人看了稱贊,同時展示逝者后繼有人,,香火不斷,,家庭興旺。
起骨遷墳,。一百五起骨,,這似乎成了不成文的規(guī)矩。因此,,人們習慣將起骨遷墳的日子選在清明前,,并且要在天亮前完成,因忌諱尸骨不能見天日,。起骨前要由“明白人”指引,,首先在墳前焚燒紙錢,然后由遷墳人(死者的后人)叩首跪拜,,隨后挖開墳墓,,露出墓穴,亮出尸骨(或骨灰盒),。同時將墓穴四周清理干凈,,再將鋤刀背部拴上白布,刀刃貼近墓穴底部,,沿墳底部慢慢向前推,,這樣,尸骨等就自然地放在布上,。然后捧三捧墳土放在布或骨灰骨上,,再將白布包起,由死者后人中的長子抱著白布包,,到新墳墓穴下葬,。盡管是遷墳,,也講究入土為安,雖比殯葬簡化些,,但程序都差不多,。
立碑。立碑講究在男女雙方去世三年以后,,男女有一方健在不宜立碑,,立碑時間大都選在清明時節(jié)。為先人立碑,,一是沿習了歷代風俗,;二是作為已故親人的墳墓記號,便于分辨和記憶,。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立碑又逐漸時興起來,在規(guī)格與用料上也越來越講究,。在諸城,,人們多用大理石、花崗巖和大青石,。至于樣式,,都采用立式的,這樣顯得高大好看,。規(guī)格有1.2米,、1.6米、1.8米等,,寬在80公分,,厚4-6公分。立碑時,,先由子女選刻碑專業(yè)戶選料定做,,擬定立碑人,給誰立的碑,,日期等內容。碑刻好后,,運到離墓地最近的地方存放,。清明節(jié)來臨,人們便再選定日子立碑,。立碑時,,碑的方向隨墳墓內棺木的方向而定,即棺木的小頭處,。立碑的費用,,只能由子女出,,這是對親人死后盡孝的責任,別人誰也代替不了,。碑立好后,,家人也要在墳前磕頭,燒紙,、燃放鞭炮,,以表敬意。
生活習俗,,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門,,清明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全民參與追念先祖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些作為歷代祖先遺留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待我們去傳承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