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最早的狀元是北宋的蘇德祥,,他于趙匡胤建隆4年(公元963年)奪得宋朝開國后第四位狀元桂冠。蘇德祥中狀元后入仕,,累官至右補闕,;其工詩文,但傳世不多,,《宋詩紀事》有載,。蘇德祥的父親為后漢丞相蘇禹珪?!顿Y治通鑒》卷286記載:“(蘇)禹珪,,密州人也?!薄稙H坊古今人物》說,,蘇禹珪,高密人,。宋時高密屬密州管轄,,蘇禹珪應(yīng)為密州高密人。由上可知,,蘇德祥的籍貫也應(yīng)為密州或密州之高密,,然而《中國狀元全傳》中則說,蘇德祥為青州益都人,,即今青州市人,,不知依據(jù)何在。
濰坊的第二位狀元是青州市鄭母鎮(zhèn)人王曾,。王曾(978~1038),,字孝先,于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奪魁,。王曾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科考皆居榜首,,創(chuàng)造了科舉史上罕見的“連中三元”的奇跡,。王曾入仕后曾兩度拜相,并封為沂國公,,是宋朝著名宰相,。歐陽修稱其“為人方正持重,在中書最為賢相”,。王曾死后十余年,,宋仁宗親自為其篆碑曰“旌賢之碑”,,并改其鄉(xiāng)為“旌賢鄉(xiāng)”。大臣賜碑篆,,自王曾始,。
張?zhí)魄洌ā端问贰肪?43誤作為“孫唐卿”),字希元,,青州人,,少有奇才,于北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殿試高中第一,,成為濰坊的第三名狀元,。張?zhí)魄湔酃鸷髿v任將作監(jiān)丞,陜州通判,。張?zhí)魄湟孕⒙劽?,也因孝而亡?037年其在為父辦理喪事時,悲痛過度,,吐血而死,。對于張?zhí)魄涞募灒械奈恼轮袑憺樯綎|淄州(淄川),。史載,張?zhí)魄淠贻p時與淄州通判韓琦關(guān)系甚密,,但不足以說明籍貫為淄川,。
金、元兩朝濰坊無一人中得狀元,。到明朝,,中國經(jīng)濟、文化重心南移,,登科者以南方人居多,。有明一帶,在90名狀元中,,北方人僅占12名,,而濰坊籍又占其二。其一為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高中進士第一的臨朐人馬愉,,其二為以狀元卷聞名天下的青州人趙秉忠,。
馬愉(1395~1447),字性和,,宣德 二年(1427年)參加會試,、殿試,一舉奪魁,。中狀元后按例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正統(tǒng)五年(公元1440年)入內(nèi)閣,參與機務(wù),,后再升禮部右侍郎,。明朝狀元入閣者十一人,馬愉為其中之一.馬愉病故后,明英宗詔贈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xué)士.明朝贈官兼職,自馬愉始?!?/span>明史》稱馬愉為正寬厚,仁慈為懷,不媚權(quán)貴,謙守自守,。馬愉亦擅辭章、詩文,,著有《澹軒集》,。受狀元影響,馬氏后人中文人輩出,,在濰坊文苑占重要一席,。
趙秉忠(1573~1626),字季卿,,青州鄭母鎮(zhèn)人,,與宋朝狀元王曾同一故里。明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25歲的趙秉忠高中狀元,。30歲時任會試同考官,,39歲升庶子,典試江南,,為國家選拔了不少棟梁之材,。天啟年間,魏忠賢專權(quán),,朝政日非,,趙秉忠上書乞歸故里,終得熹宗同意,,晉禮部尚書,,致仕還鄉(xiāng)。趙秉忠雖貴為尚書大員,,但官修正史對他幾乎沒什么記載,。《明史》中僅僅以一語“賜趙秉忠等進士及第”而帶過,。1983年,,趙秉忠的后人將珍藏了三百八十多年的趙秉忠狀元的殿試卷獻給了國家,一時在史學(xué)界,、新聞界引起轟動,。我國歷代“狀元卷”遺傳至今的,僅有趙秉忠這一份,,這為研究我國古代科舉制度提供了一份極為珍貴的資料,。趙秉忠終因他的狀元卷而揚名今天,。
與明代一樣,清代濰坊也出過兩名狀元,,都是在光緒一朝,,且都出自濰縣南關(guān)一條名叫新巷子的胡同。這兩名狀元一是曹鴻勛,,家在巷子道南:另一名叫王壽彭,,家住巷子路北。兩狀元府,,南北相對,,傳為佳話,而這條長只百米的陋巷,,也成了聞名遐邇的“狀元胡同”,。
曹鴻勛(1846~1910),字仲銘,,在光緒二年(1876年)為慶祝光緒皇帝承嗣大位的恩科考試中以一甲一名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后任云南永昌知府,,湖南布政使及陜西巡撫等,。曹鴻勛居官清廉,有耿直之風(fēng),。其擅長書法,,為當(dāng)時書法名家。
王壽彭(1875~1929),,字次篯,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以殿試一甲一名入翰林院,,是科舉史上倒數(shù)第二名狀元,。1905年他隨載澤、端方等五大臣赴日本考察憲政,,后任湖北提學(xué)使,。辛亥革命后,王壽彭歸北,,曾充任過黎元洪總統(tǒng)府秘書,。1925年出任軍閥張宗昌統(tǒng)治下的山東省教育廳廳長一職,并與次年成立山東省第一所公立大學(xué)—山東大學(xué),,他兼任校長,。1928年王壽彭辭去山東大學(xué)校長職務(wù),去天津外國租界當(dāng)了寓公,,次年病死,。王壽彭雖到日本考察過憲政,,接受過一些維新思想,但始終不忘自己是封建科舉狀元,,因而思想上也就保守陳舊,。王壽彭工書法,時人以得其片紙只字為榮,,在濰坊亦留下不少墨跡,。
濰坊除了出過上述七名文狀元外,還出過兩名武狀元,。一名是青州人丁殿寧,,其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奪得武科狀元。丁殿寧生平事跡不祥,,有待進一步深入調(diào)查,。另一名武狀元是昌邑人宋占魁。宋占魁(1845~1906),,原名兆發(fā),,字捷臣,出身貧寒,,自幼習(xí)武,。光緒十二年(1886年),宋占魁赴京應(yīng)武科考試,,奪得頭籌,。慈禧太后親賜花翎,并賜名占魁,,封為御前頭等侍衛(wèi),。1895年宋占魁任太原總兵。后因主張武力抵抗八國聯(lián)軍的入侵,,引起慈禧太后的不滿,,終因報國無門,抑郁成疾,,于1906年病逝太原,。宋占魁一介武夫,雖考取莊園,,但識字不多,,為解決這一遺憾,宋占魁拜師從書法開始練習(xí)識字,。他頗有靈氣,,學(xué)書一點就通。至今昌邑市博物館還收藏者他寫的龍,、虎,、壽等幾幅飛白書書法精品墨跡,。
注:以上是濰坊本土狀元,另還有定居濰坊獲得狀元的外鄉(xiāng)人數(sh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