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傳統(tǒng)歷法,立秋是七月的節(jié)氣,。但按公歷,立秋一般在8月7-9日之間,,這時太陽到達黃經(jīng)135°。今年立秋交節(jié)時刻是8月7日9時53分,。
先來看元稹的《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jié)》:
不期朱夏盡,,涼吹暗迎秋。天漢成橋鵲,,星娥會玉樓,。寒聲喧耳外,白露滴林頭。一葉驚心緒,,如何得不愁,?
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即立秋頭5天刮風時人們會感覺到?jīng)鏊?,因為這時的風已不同于暑天的熱風了,;中5天,大地上早晨會有白色露水產(chǎn)生,;后5天,,蟬也開始鳴叫了(古人認為蟬感陰而鳴,,故稱寒蟬,,其聲為寒聲)。元稹的詩把這三種物象都寫了進去,,還寫到了七夕的牛郎織女,。至于“一葉驚心緒”,古人認為,,一到立秋,,梧桐樹就開始落葉,甚至這還成了立秋的象征,。據(jù)記載,,宋朝時國家有“迎立秋”儀式:立秋這天,皇宮里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nèi),,百官到場等候,,立秋的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這時,,梧桐會應(yīng)聲落下一片葉子。因此還留下了“一葉落知天下秋”的成語,。
這時,,農(nóng)事也進入秋收的準備階段,民諺有“立秋十天遍地黃”,、“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的說法。
其實就中國大部分地方來說,,立秋只是進入名義上的秋天,,氣象學以連續(xù)5天的日平均氣溫降到22℃以下作為秋季開始,按這個標準,中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秋季的地區(qū),,各地天氣還是很熱的,,人稱“秋老虎”。所以傳統(tǒng)歷法規(guī)定,,三伏中的“末伏”必須在立秋之后,,為“立秋后第一個庚日”(今年末伏是8月16日)。
前面“大暑”篇我們提到,,夏,、秋的交接是“火克金”,不過到了立秋,,火很快就要克不住金了,。立秋這天,民間有“貼秋膘”的習俗,,因為人們在夏季酷熱之時,,常損耗過多,立秋時人們的食欲會逐漸好轉(zhuǎn),,在這天可以吃一些燉肉,、烤肉、紅燒肉等,,補一下由于夏天苦夏造成的營養(yǎng)不足(另外還有吃瓜果“咬秋”等習俗),。不過,由于苦夏的煎熬,,有“入夏無病三分虛”的說法,,這時人們脾胃普遍較弱,所以不可大補,,養(yǎng)生要注意調(diào)理脾胃,,多食用清熱、利濕,、健脾的食品,,使體內(nèi)的積存濕熱排出,以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