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洪喜
老家,,像是一本懷舊故事大全,?!八彼闶侵匾黄?。
看似普通的幾個水井,,卻是幾百戶人家賴以生存的命根子,。它哺育和滋潤了一代又一代家鄉(xiāng)父老,、幾百個小菜園和不計其數(shù)的家畜家禽,,甚至惠及所有在此繁衍生息的生靈,。
以前,,每天清晨,整個村莊總是上演同一幕“水戲”:在去生產隊干活之前,,各家各戶的男人們首先摸起勾擔,,勾上倆桶,到最近的井里去挑兩擔水回家倒在水甕里,。
這是合家一天的全部生活用水,,包括燒水、做飯,、洗菜,、洗衣、熬豬食,、飲牲口,。
大集體以前,全村共有六口井,,正常情況下,,基本夠用的。有了生產隊以后,,六個隊,,為方便人畜飲水和場間需要,,都在場院附近專門打了一眼井。這對于離生產隊場院較近的那些戶來說,,如同碰上了幸運之神光顧,。
因村子坐落在嶺前,土層不太厚,,半米以下全是石頭,。打出來的水井,像個大石臼,,井內所有積水皆源自石縫,,水質特別好。井里存水的多少,,與降雨多少成正比,,四季不一。一般春天最少,,夏季最多,。汛期提水,根本不用井繩,,直接用手拽著桶把就能提上水來,。
上世紀50年代以前,與當時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適應,,每個井上大多都安有一個轆轤架,,專供各戶澆菜用。條編的大斗子,,能盛三桶多水,,用它提水澆園非常救急。
各家各戶要想用這玩意兒澆菜園,,都得自帶轆轤,、繩子和打水的斗子。我最愛看別人用轆轤澆菜,,特別是往下放斗子時,,掌控轆轤的人,一手卡腰,,一手輕輕扶著轆轤滾子,,斗子急速下落,拽得轆轤滾子轉得像剛拋出去的陀螺,。
那時我小,,每逢用轆轤澆菜時,我都跟著旁觀,。父親出于保護我,,總是讓我離轆轤遠一些。一次趁父親不在,,我壯著膽子想過把轆轤癮,。往井里放斗子容易些,但也緊張得出汗,。往上搖裝滿水的斗子時,,大斗子像是欺負我年幼勁小,就是不往上走,,無奈之下,,我只好松開了搖轆轤的手,“咣當”一聲,,胖乎乎的大斗子一屁股坐在了井底下,。
恰巧這時父親來了,他使勁瞪了我一眼,,接著怒吼了一聲:“一邊看菜畦子去”,!我趕緊溜之大吉,以免挨打,。
后來,,原始的轆轤式和杠桿式提水設備都被半機械化的水車所取代。各家各戶用水車,,全靠人力推,;集體使則不同,都用毛驢拉,。有驢不給戶里拉水車,,社員們都很理解。因為一個隊就那么一頭“光棍子”驢,,如果幾十戶都用它拉水車,,不得把驢累死?
盡管水車推起來也用力,,但不那么累人了,,而且還覺得很有興趣。齒輪摩擦的聲音,,聽起來像是很有節(jié)奏的打擊樂,,故而越推越愛推,幾畦子菜試不著就澆完了,。
當時覺得,,用水車澆園就非常先進了。沒想到幾年以后,,水車又被抽水機頂?shù)綇U鐵堆里去了,。
1970年以后興修的大口井,,老百姓叫“平塘”,成了學大寨的一個標志性產物,。六個生產隊打了六個,。直徑十至幾十米不等,較之原先那些水井,,龐大了很多,。在那些年的歷次抗旱中,平塘可謂功勛卓著,。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民生的改善,,老家的水井也與時俱進。農村深化改革后,,幾乎所有的老井都被淘汰,,各家各戶紛紛在自家天井里安上了壓水井。
就當時來說,,既衛(wèi)生方便又省時快捷的壓水井,,算得上是倍受人們青睞的新生事物了。
走進二十一世紀后,,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各家各戶都圓了飲水夢,喝上了營養(yǎng),、保健,、潔凈、衛(wèi)生的墻夼水庫自來水,,過上了跟城里人同樣時尚的新生活,。
(作者系諸城市實驗中學退休干部、中國散文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