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五孝傳》是一部簡明的孝子傳,,分五種類型來編排:
一、天子:虞舜,、夏禹、殷高宗,、周文王
二,、諸侯:周公旦、魯孝公,、河間惠王三,、卿大夫:孔子、孟莊子,、潁考叔四,、士:高柴,、樂正子春,、孔奮、黃香五,、庶人:江革,、廉范、汝郁,、殷陶一共是十八位,。各部分先介紹有關(guān)人物,最后各有一段“贊”,。這里的五段贊詞也可以當(dāng)作四言詩來讀,。
歷史上的孝子當(dāng)然遠(yuǎn)不止于這里提到的十八人,陶淵明在這里也不過是舉例性質(zhì),,提供一批道德標(biāo)兵來供自家子弟學(xué)習(xí),。陶淵明是一位詩人,早年“好讀書,,不求甚解”(《五柳先生傳》),,后來編書似乎也比較瀟灑,意思到了便是,,并不打算寫成什么嚴(yán)謹(jǐn)?shù)闹觥?/p>
《集圣賢群輔錄》的情形大體也是如此,。因?yàn)閮?nèi)容甚多,分上下兩部分,,其上卷包括:燧人四佐,、伏羲六佐,、黃帝七輔、少昊四叔,、羲和四子,、八伯、四兇,、高陽氏才子八人(八凱),、高辛氏才子八人(八元)、九官,、舜七友,、舜五臣、八師,、三后,、殷三仁、二老,、文王四友,、周八士、太姒十子,、周十亂,、五王、晉文公從亡五人,、三良,、三桓、六族,、作者七人,、四科、孔子四友,、六侍,、齊威王疆埸四臣、戰(zhàn)國四豪,、三杰,、商山四皓、二疏,、五龍,、二龔、二唐,、五侯,、四子、二仲,、河北二十八將,、河西五守,、三達(dá)、八使,、韋氏三君,、楊氏四公、袁氏四世五公,、五處士,、汝南六孝廉、三君(竇武,、陳蕃,、劉淑)、八俊,、八顧,、八及、八廚,、三君(陳仲弓,、陳元方、陳季方),。
下卷包括:二十四賢,、涼州三明、韋氏三義,、荀氏八龍,、公沙五龍,、濟(jì)北五龍,、京兆三休、魏文帝四友,、竹林七賢,、吳八絕、晉中朝八達(dá),、河?xùn)|八裴,、瑯邪八王、太原王五世,、京兆杜五世,、八儒、三墨,。
以上歷史人物基本按時(shí)間先后排列,。只是到最后忽然又出現(xiàn)了時(shí)代較早的“八儒”“三墨”這樣先秦時(shí)代的條目,顯得比較奇怪,,這兩條也許是帶有補(bǔ)遺性質(zhì)的附錄吧,。
這樣一份材料同樣不像是專門的著述,。前人曾推測它和《五孝傳》一樣,是陶淵明編寫的家庭教育的教材,。清朝學(xué)者陳澧指出:
陶淵明有《五孝傳》,,或疑后人依托,澧謂不必疑也,。蓋陶公于家庭鄉(xiāng)里,,以《孝經(jīng)》為教,稱引故實(shí)以教之,。故其《庶人孝傳贊》云:“嗟爾眾庶,,鑒茲前式”。(《東塾讀書記》上卷一)
方宗誠《陶詩真詮》也說:
《五孝傳贊》大抵略述古人之孝,,以示諸子者耳,,非著述也。觀《與子儼等疏》后段勉其兄弟友愛引古人以示之準(zhǔn),,可悟此傳為命子之作,,非特著以示世者也。若以為述以示后世,,則不該不備嫌于陋矣,。
《集圣賢群輔錄》……此或淵明偶以書籍所載,故老所傳,,集錄之以示諸子,,識故實(shí),廣見聞,,非著述也,。《八儒》《三墨》,,大抵亦記故事以示諸子,,后人輯之以附集后耳。謂為著述則淺乎視淵明矣,。謂非淵明書,,亦似不然。陸象山稱淵明知道,,陸桴亭稱淵明可以從祀于文廟,,予深以為然。
這些推測分析都大有道理,。晉,、宋時(shí)代學(xué)校教育已經(jīng)很不行,只有極少數(shù)地方官比較注意,天下一亂,,則根本無人問津,。陶淵明有五個(gè)兒子,都不是很愛讀書的(見《責(zé)子》詩),,只好自己來加強(qiáng)教育,。他自行編撰的《五孝傳》是品德教育方面的教材,《四八目》(圣賢群輔的分組名目,,以四人,、八人一組的為多)則是歷史知識教材。這兩份文本稱為著述雖不足,,用于家庭教育是綽綽有余的,。
親自編撰教材來教育自家子弟,在中國是有傳統(tǒng)的,,至今也還有,。只是往往比較簡陋,用過就作廢,,而且一般不肯外傳,。陶淵明是一代名人,材料編得也比較認(rèn)真,,于是不僅外傳,,而且被好事者編進(jìn)他的集子里去了。
三
盡管《五孝傳》和《四八目》都不過是家庭教育的產(chǎn)物,,但它們同陶淵明本人的詩文創(chuàng)作也頗有些關(guān)系,。
這里介紹的歷史人物,有些正是陶淵明前前后后吟詩的內(nèi)容,。例如“三良”,,《集圣賢群輔錄》卷上介紹說:
奄息、仲行,、鍼虎,。
右三良,,子車氏之子,。秦穆公沒,要以從死,。詩人悼之,,為賦《黃鳥》。見《左傳》《毛詩》,。
而陶淵明詩中正有《詠三良》,。
《集圣賢群輔錄》卷上又介紹漢朝的二疏:
太子太傅疏廣,字仲翁。太子少傅疏受,,字公子,。
右二疏。東海人,。宣帝時(shí)并為太子師傅,,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朝廷以為榮。授太子《論語》《孝經(jīng)》,,各以老疾告退,,時(shí)人謂之二疏,見《漢書》,。
陶淵明詩中又正有《詠二疏》,。
另有一些人物陶淵明雖然沒有專題地加以歌詠,但在詩里曾經(jīng)提到,,而其人在《集圣賢群輔錄》中也是出現(xiàn)過的,,例如《贈羊長史》詩云:
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黃虞,。得知千載外,,正賴古人書。
賢圣留余跡,,事事在中都,。豈忘游心目,關(guān)河不可踰,。
九域甫已一,,逝將理舟輿。聞君當(dāng)先邁,,負(fù)痾不獲俱,。
路若經(jīng)商山,為我少躊躇,。多謝綺與甪,,精爽今何如?
紫芝誰復(fù)采,,深谷久應(yīng)蕪,。駟馬無貰患,貧賤有交娛,。
清謠結(jié)心曲,,人乖運(yùn)見疏,。擁懷累代下,言盡意不舒,。
這里提到綺里季,、甪里先生等商山四皓,這在《集圣賢群輔錄》也是介紹過的,,略云:
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里先生,。右商山四皓,當(dāng)秦之末,,俱隱上洛商山,。皇甫士安云:并河內(nèi)軹人,。見《漢書》及皇甫謐《高士傳》,。
可知編撰家庭教育材料同陶淵明的詩歌創(chuàng)作在內(nèi)里其實(shí)也是貫通的。這樣的例子甚多,,如《讀史述九章》中率先寫到的(伯)夷(叔)齊,,對應(yīng)于《集圣賢群輔錄》里的“二老”;《扇上畫贊》里的好幾位人物,,也在后者中也多有表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先生之道一以貫之,。
陶淵明曾有詩云:
歷覽千載書,時(shí)時(shí)見遺烈,。(《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yuǎn)》)
歷史上的高尚人物乃是陶淵明的精神支柱,,他自己反復(fù)歌詠贊嘆,也希望下一代能了解這些偉大的先輩,,從中吸取精神力量,。傳統(tǒng)文化歷來是中國人安身立命之本。為青少年編寫這方面基礎(chǔ)性的教材和讀物,,至今仍有重要的意義,。
這樣看來,《五孝傳》和《集圣賢群輔錄》乃是陶淵明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為他新編全集時(shí)絕對不應(yīng)刪除,,也不能同《問來使》一類偽作打成一包列入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