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森
冬去春又來,野菜滿山坡。又是城里人踏青覓春的好時節(jié),。雖說是滿山坡,但與夏之爛漫相比,,卻沒有滿眼的綠意,人們還不能肆無忌憚地去嗅野草芬香,,去賞野花競放,,只有小心翼翼地搜尋著春意。春姑娘恰似經過了一場冬的深眠,,正睡意朦朧地微睜雙眼,,小草剛剛吐綠,草叢中偶爾竄出一兩朵不知名的小野花,,無意中點綴出一絲春意,。人們踏青、覓春的同時,,更想親自嘗一口春天的味道,,挖一籃野菜,品嘗久違的菜根之香,。
在我孩提時代,,野菜可以當口糧。那倒不是為了追求綠色有機,,那時的糧食產量太低,,只吃糧食難以解決溫飽問題,吃野菜便成為人們填飽肚子的權宜之計,,畢竟戰(zhàn)勝饑荒才是硬道理,。當然,也可以冠冕堂皇地稱之為發(fā)揚了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時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吧,。
記得小時候,,吃過奶奶用萋萋毛做的素包,吃過母親用蒜泥拌的蓬子菜和馬莧菜,,硬著頭皮嘗過據(jù)說是死孩子頭發(fā)變的小野蒜兒,。據(jù)父親講,,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人們餓的連觀音土都吃,,更不用說榆錢、萋萋毛等野菜了,,它們簡直是一大家人口的救命菜,。
這幾年,人們似乎吃厭了反季節(jié)蔬菜,,懼怕了農藥殘留,,那些無公害的野菜又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吃野菜不再是為了吃飽,,而是為了吃好,,是一種綠色飲食的時尚追求。在眾多野菜品種中,,薺菜脫潁而出,,成為人們尋覓野菜的首選目標。
在初春的周末,,城里人搞些踏青之類的親子活動是頗為正常的,。一家三四口人,驅車至郊外的某處田野或小樹林,,沐浴燦爛陽光,,呼吸新鮮空氣,聽小鳥唱歌,,聞芳草飄香,,接受大自然的熱情擁抱,不失為一件浪漫的事情,。一家人順帶齊心協(xié)力挖上一籃子薺菜,,那更是錦上添花之妙事。孩子們在尋到薺菜時興奮的大呼小叫聲在空中蕩漾,,燦爛的笑臉像極了綻開的花朵,,父母看在眼里,暖在心中,。一家老小借著小鏟的輔助,,把薺菜一棵棵連根拔起,如果運氣好,,小半天就能收獲滿滿,。籃子滿了,,一周煩惱散了,,一周的工作學習辛勞消失得無影無蹤了,該是凱旋而歸享受薺菜美味的時候了。
如果挖到的量少,,擇凈后熱水一焯,,撈出后,用涼水一拔,,薺菜立即變成翠綠色,,看著便開胃,更不說吃了,,蘸著甜面醬,,吃個煎餅,慢慢咀嚼出菜根的香味,。薺菜的根有嚼頭,,越嚼越香,食之,,真不失為人間美事一樁,。如果有幸挖到的薺菜量多,巧手的妻子會在丈夫的全力協(xié)助下,,著手準備一場薺菜大餐——薺菜餃子(在山東諸城一帶叫馉餷),。制餡是一門技術活,只有餡調得好,,餃子才味美,。妻子認真地將薺菜擇洗干凈,放入沸水中略焯,,撈出,,再放入冷水浸透,撈出,,擠干水分,,切碎;豬肉(五花或前肘)剁成肉泥,,把蔥,、姜去皮,洗凈,,均切成末,。將豬肉泥放入盆內,加入蔥末,、姜末,、醬油、味極鮮,、精鹽,、花生油等拌勻,,再放入薺菜末,用筷子按順時針方向反復攪拌成餡,。接下來就是包制了:冷水和面,,揉搓成長條,分割成小劑子,,搟成圓形,邊緣較薄,,中間較厚的餃子皮,,包入餡料,包制成餃子,。最后是下餃子:下餃子時,,將水燒沸后下入餃子,邊下邊用勺輕輕順一個方向推動,,直到餃子浮出水面,,蓋上鍋蓋,大火煮,,要適時翻動餃子,,以防粘在鍋底,兩次開鍋后,,要敞開鍋蓋再煮上幾分鐘,,這叫“蓋鍋熟皮,敞鍋熟餡”,。煮至水餃全部漂起來,,就熟透了,用笊籬撈到蓋頂(用高梁秸稈制作的一種圓形器具,,可用來盛餃子,、蓋鍋等)上,用蒜臼子搗一碗蒜泥放在蓋頂中間,,盛幾碗水餃湯,,邊吃水餃,邊喝餃子湯,,據(jù)傳這叫“原湯化原食”,,不知是否有科學道理。若有興致,,再就著薺菜餃子喝上兩盅小酒,,邊喝邊自語道:餃子就酒,越喝越有,,樂陶陶,。有一種勝似神仙的感覺,。
(作者單位:實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