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明
嗷——嗷,,嗷——嗷,,小孩困(睡)了,,老貓掉了囤啦,。
小孩醒了,老貓掉了井啦,,嗷——嗷……
這古老質(zhì)樸,,簡單而親切的哄小孩兒睡覺的“搖籃曲兒”,,被慈祥善良的鄉(xiāng)村母親們不知吟誦了多少年,。一代代的“我”們出生后,,在母親溫暖的懷抱里,在輕輕有節(jié)奏的拍打,、搖動和柔弱重復(fù)的吟唱聲中,,閉上眼睛甜甜睡去。直到今天,,老祖宗們創(chuàng)作并流傳下來的這古樸、親切的搖籃曲,,在廣大農(nóng)村還被許多年輕媽媽們吟誦著,,眾多時尚寶寶也在這反復(fù)的韻律中甜甜睡去。它也成為兒童們抱著枕頭當(dāng)嬰兒,,做“哄孩兒”游戲時吟唱的童謠,。童年的歲月,不識字的母親無疑是牙牙學(xué)語的“我”們的第一位口傳心教的啟蒙老師,。享受著人世間最偉大,,最圣潔、最無私的母愛,,我們從聆聽這最早的“搖籃曲”開始,,慢慢學(xué)誦著祖輩,、母親和哥姐伙伴們口授的鄉(xiāng)村童謠,度過學(xué)齡前快樂的兒童時光,。
小板樘(凳),,爛歪歪,兩口子打仗要分開,。
一個頭朝里,,一個頭朝外;一個賣大餅,,一個賣青菜,,賣著賣著在上了塊兒。
這是童年時期剛記事時,,和姐姐及同伴們玩耍,,經(jīng)常朗誦的一首童謠,是由家中奶奶教的,。還有一首以小板凳為句首的童謠,,頗具詼諧幽默趣味:
小板樘,爛咕噶,,大娘愛吃個熱地瓜,。
熱地瓜,燙狗牙,,燙的大娘滿街爬,。
上述兩首是較古老的童謠,在家鄉(xiāng)的農(nóng)村山區(qū)廣為流傳,。上學(xué)時,,老師們經(jīng)加工整理,又賦予它新的內(nèi)容:
小板凳,,爛歪歪,,我是爸爸的好乖乖。
也不打,,也不鬧,,背起書包上學(xué)校。
碰著老師敬個禮,,碰著同學(xué)問個好,。
這首童謠如果由音樂家譜上曲子,由國家級少兒合唱團(tuán)或童星們,,在電視聯(lián)歡晚會上演唱,,筆者敢說它絕對不亞于任何一首經(jīng)典兒童歌曲。
在諸城民間,,流傳著許多“拉鋸”的童謠版本,。我們小時候常念叨的有:
拉大鋸,,解大板,做大桌子擺大碗,。
東莊搬您姑,,西莊搬您姨,搬來姑姨赴大席,。
上的什么菜,?白菜邦子蘿卜皮,犒勞犒勞姑和姨,。
還有一首是女兒從姥姥家學(xué)的:
拉鋸拉鋸,,拉倒槐樹。
槐樹倒啦,,木匠跑啦,,跑到山上,掉了干糧,。
跑回去找,,拾個棉襖。
夏日的夜晚,,寂靜的山村,。院墻外高大的平柳樹繁茂、密集的枝葉,,擋不住明月皎潔的亮光,。母親邊用大蒲扇為乘涼的我們扇著風(fēng),驅(qū)趕著蚊子,,邊看著月亮,,教我們詠誦:
月嬤嬤(奶奶),本姓張,,坐著杌子扛著槍,。
一槍打了個山老鴰(烏鴉),撲攏撲攏落地下,。
你緊(扯)著,,我禿巴(去毛),八印大鍋煮熟它,。
你吃肉,我喝湯,,留著骨頭給(讀ji)老張,。
老張回來不愿意,扭著鼻子哭三日,。
我們生長在缺吃少穿的年代,,所以關(guān)于吃的童謠就特別受歡迎,、愛詠誦:
小白雞,嘎嘎嘎,,俺上南園摘黃瓜,。
黃瓜沒有種,烙個大油餅,。
大油餅,,烙得透,掰個大玉豆,。
大玉豆,,披紅毛,摘個大鮮桃,。
大鮮桃,,熟得透,叫你吃個夠,!
唱著這類童謠,,我們咽著唾沫,仿佛真的吃到了一樣滿足,。
每當(dāng)院墻外大平柳樹上的花喜鵲“喳喳喳”地鳴唱時,,母親就邊推磨邊詠誦道:
野鵲喳喳衣(尾)巴長,將了媳子忘了娘,。
把娘背到山溝里,,媳子抱到炕頭上。
安上桌子端上菜,,大口大口吃面湯(條),。
吃飽面湯想起娘,娘氣得變成屎殼螂,,蹦咚蹦咚撞南墻,。
這首童謠教育我們長大了應(yīng)孝敬老娘,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東一走,,西一走,喃(俺)問大娘要小狗,。
要了個小狗不吃食兒,,旺叱旺叱上了集。
這是幼時和伙伴們由姐姐帶領(lǐng),,抱著小狗,,做著“走步”表演動作,邊玩邊誦唱的童謠,。記得奶奶在哄我們玩耍時曾吟唱道:
小蓋頂(鍋蓋),,蓋醬甕,,老嬤嬤(奶奶)唱歌小孩聽。
唱個武松打老虎,,唱個英雄穆桂英,。
唱個從軍花木蘭,唱個薛里去征東,。
還有一首是反映蝎子有毒,,蟄著人疼痛,提醒人們夜間防蝎子的歌謠:
蝎子本是那毒辣蟲,,巴著黑天往外行,。
不管老少摸上它,哼哼哇哇(哭)到天明,。
鄰居家的姐姐和我們在一起玩耍時,,也唱起了她從山前姥姥家學(xué)來的童謠:
小火筒,柳葉子眉,,看看黃狗咬著誰,,咬著娘娘(嬸嬸)住幾天,住到臘月二十三,。
在我回憶,、整理這篇鄉(xiāng)間童謠的稿子時,由諸城北部平原,,嫁給我這個“南山杠子”的妻子,,也幫助回憶、提供了她老家流傳的幾首童謠:
呱噠板,,門上掛,,小狗咬著俺害怕。
看看小狗咬著誰,,原來大姑來回門,。
問問大姑住幾天?住到臘月二十三,。
買上爆仗買上鞭,,嘁嘁喀嚓過新年!
這首童謠韻律暢順,,朗朗上口,,表達(dá)了親人回門的情意和年節(jié)歡樂喜慶的氣氛。有一首具有“舶來品”味道,,土洋結(jié)合的童謠,,也妙趣橫生:
搖啊搖,搖啊搖,一搖搖到那外婆橋,。
我給外婆大蘋果,外婆請我吃蛋糕,。
還有兩首“順口溜兒”的也很樸實,、親切:
打腳白,打腳白,,買了個蘿卜當(dāng)鴨梨,。
咬一口,辣喉喉,,再來不去趕枳溝(集),。
大花貓,真是好,,上墻爬屋武藝高,。
天明炕頭呼呼困(睡),夜晚外出捉小耗(鼠),。
妻子是個頭發(fā)稀且細(xì)的“黃毛兒”,,她小的時候岳母就教她道:
黃毛(頭發(fā))人,幾根根,,吃一輩子好東西,。
黑頭發(fā),一大拤,,吃一輩子豆腐渣,。
上世紀(jì)六十年代中期,尚莊大隊的茂腔戲班聞名馬耳山前后,。唱的都是口傳古裝傳統(tǒng)戲,,其中有出演穆桂英搬兵的戲,戲名叫《西祁》,,丑角的部分戲詞是演員舞臺臨場發(fā)揮自編的,。記得戲中一叫“叮當(dāng)”的傳令兵,畫著“三花臉”,,舉著令旗在臺上邊舞邊念道:
昨夜我無事到南場,,碰著個犸虎大起個狼。
兩個眼睛一樣大,,兩個耳朵一樣長,。
我說這話你不信,衣巴(尾巴)長在腚眼門上,。
還有一出戲中的念白,,也成了村里的同伴們模仿、游戲、傳唱的童謠,??芍^本末倒置,趣味無窮:
二郎爺爺本姓劉,,身上穿著花緞綢,。
手上拿著泥丸蛋,梧桐樹上打斑鳩,。
打了一個吱嘍嘍,,一飛飛到長萬州。
東西街,,南北走,,十字路上人咬狗。
拾起狗來打磚頭,,磚頭咬著狗的手,。
我說這話你不信,耗子叼著貍貓走,。
有一出口傳戲叫《珍珠衫》,,戲中主角李豹,因垂青富家小姐劉姑娘穿的珍珠衫,,伙同他人把劉姑娘勒死,,盜走了寶衫,穿到身上就癢癢,。其中判官斷案的“過關(guān)”一場戲,,對白戲詞在臺上由演員即興發(fā)揮,把當(dāng)?shù)貛讉€村莊的地名也編了進(jìn)去:
上下茁山韓家溝,,拔地盤子龍灣頭,。
過了長城是蘭峪,吃了一些白芋頭,。
在沒有電視,,電影奇缺及文化生活貧乏的年代,這自編的戲詞也經(jīng)流傳而成為鄉(xiāng)土“經(jīng)典”,。
早年在農(nóng)村鄉(xiāng)間流傳的許多“順口溜”式的童謠,、諺語,具有樸素的地域特色和豐富的地方文化內(nèi)涵,,散發(fā)著濃郁的泥土芳香,。它表達(dá)了勤勞善良的農(nóng)民們辛勤勞作之余娛樂、游戲及生存的愿望,;體現(xiàn)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與向往,;它既顯現(xiàn)了“不識字”的前輩們的聰明和智慧,,伴隨了“我”們艱辛成長的童年時光,又是鄉(xiāng)間最原創(chuàng),,最質(zhì)樸而發(fā)自內(nèi)心的田園歌謠,。在追求生活快節(jié)奏,一切求創(chuàng)新,,甚至金錢至上,,追名逐利,物欲橫流的今天,,作為古老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組成部分,它是不應(yīng)當(dāng)被遺忘的,。
(作者系市地方文化研究學(xué)會會員)
1 條記錄 1/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