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永信大和尚最近很忙,,由于他被舉報,少林寺又一次站在了風口浪尖上,。借此,,公眾了解了少林寺的生活。
很多人不禁會問,,和尚不是應該六根清凈嗎,?少林寺怎么可以開辦公司?和尚怎么可以這么肥頭大耳,?還用筆記本電腦,、蘋果手機、開汽車,?少林寺是不是背離了佛教宗旨,,與佛教漸行漸遠?
其實并不是,。佛門從來不是清凈地,,和尚也多是非人。古代的僧侶們一樣結交權貴,,一樣迎來送往,,一樣興辦產(chǎn)業(yè)。
僧侶本身是不事生產(chǎn)的食利階層,佛國雖好,,然而僧徒們卻畢竟生活在人間,。佛教徒要生活,就不能不跟世俗權力發(fā)生關系,,更不得不在佛言商,。
和尚何止開車
佛教初傳入,影響力十分有限,,自漢至曹魏,,很少得名士推重。佛教在漢代,,更多被看作一種神仙方術,,而佛教高僧們也干脆利用占卜和方術,博取統(tǒng)治階級上層的歡心,,以此來換取佛教的傳播,。
例如,對佛教在中國傳播有重要影響的高僧佛圖澄,,就是以神異之術贏得后趙統(tǒng)治者石勒,、石虎的信任,據(jù)說他能聞鈴斷事,,曾經(jīng)精確預言后趙和前趙戰(zhàn)爭的勝負,。他多次顯露神跡,一次,,佛圖澄與石虎一起坐在襄國(今邢臺)中堂之上,,正熱鬧地討論佛法。佛圖澄忽然故弄玄虛:“幽州發(fā)生了火災,?!彪S即取酒向幽州方向噴灑。過了很久,,佛圖澄笑著對石虎說:“現(xiàn)在幽州的火災已經(jīng)救滅了,。”
石虎當然覺得事有蹊蹺,,他根本不信,,就派遣使者前往幽州驗證。誰知使者回來以后,,聲稱:“大火從幽州城城門燒起,,火勢猛烈。忽然從南方飄來一果黑云,,既而天降大雨,,將火撲滅,。雨中還能聞到酒氣?!边@下石虎對佛圖澄徹底信服,。
佛圖澄通過幾次展現(xiàn)這樣的神跡,令石虎對他頂禮膜拜,。
佛圖澄當時的地位比之今天的僧侶猶有過之,,石虎曾經(jīng)下令稱佛圖澄乃“國之大寶”,考慮到他既不要榮譽爵位,,也不要高官,,于是讓他穿“阿瑪尼”、開“法拉利”,,所謂“衣以綾錦,,乘以雕輦”,相比之下,,釋永信師傅的奧迪Q7簡直只能算商務用車,。
更有甚者,,朝會之日佛圖澄升殿,。主持朝儀的禮官要高聲喝唱“大和尚至”,所有的官員都要起立以示尊崇,。常侍以下的官員要給他抬轎子,,太子諸公要攙扶著他。石虎還下詔讓司空每天早晚請安,。太子,、諸公每五天朝見一次佛圖澄以示皇帝的崇敬之情。
借用統(tǒng)治者的勢力,,佛教得到了飛速發(fā)展,,光佛圖澄的門徒就將近一萬。他一生走過的州郡興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弘法之盛莫與先矣”,,是佛教的大功臣。
無獨有偶,,唐代武則天佞佛(音寧,,四聲,即諂媚佛,、討好于佛),,曾經(jīng)讓高僧神秀坐著轎子上殿,自己親自下拜,??磥砉糯鸾痰母呱?,比之人間君王,權力也不遑多讓,。
和尚是大地主
佛教立教之初,,崇尚苦修,僧侶們“持缽出丐”,,化緣只以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為主,,更從來沒有聽說大肆蓄田從事農(nóng)業(yè)經(jīng)營。佛教日益發(fā)展,,信徒日眾,,上自天子公卿,下自黎庶百姓,,布施的資財早已遠遠超出僧侶日常所需,。隨著佛教地位的上升,一些高等僧侶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大地主,。
南朝的梁武帝深信佛教,,先后四次玩“行為藝術”,放著好好的皇帝不做,,要去舍身為僧,,其實就是想要變相給寺院布施。大臣們雖然都心知肚明,,對于這樣的皇帝也沒有辦法,,只能先后總計花費四億錢把他贖回來。
世俗的政權掌控者和信徒不僅僅向僧侶和寺院布施錢財,,甚至包括土地,。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里描寫的十八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在真實的歷史中,,其實是少林寺僧趁著李世民和王世充大戰(zhàn)中原之際,,俘虜了王世充的侄兒王仁則。由于立此大功,,李世民賜少林寺“地四十頃,,水碾一具”。
如果說李世民的賞賜還算有功而賞,,那么很多崇信佛教的皇帝就完全是率性而為了,。唐高宗一次賜給一座寺院“田園百頃,凈人百房,,車五十輛,,絹布二千匹”,稱得上是大手筆,。大詩人王維和他弟弟王緒,,都崇信佛教,,由于母親過世,于是在自己輞川家中建了一座寺廟,,實際是贈送了部分地產(chǎn),。而宦官魚朝恩,以為過世的章敬皇后祈福為名,,賜田莊為寺,。
賞賜和布施之外,寺院也通過各種方式巧取豪奪,。梁武帝曾經(jīng)強迫王騫賣田八十余頃給寺院,,王騫作為顯貴尚且如此,普通升斗小民更是難以避免,。
而僧侶由于享有免稅權,、免役權,寺院其實成了“法外之地”,,而對于被稅賦和繁重的勞役折磨的普通百姓而言,,把自己的地產(chǎn)以布施或出售的方式轉讓給寺院,只要繳納相當數(shù)量的地租,,就能換取寺院的庇護,,免除賦稅和勞役,不失為一個良策,。而在這樣的交換背后,,寺院幾乎不用付出多少代價,,就能憑空得到一部分土地,,還能免費獲得一批勞動力。
這樣的情況持續(xù)下去,,土地兼并十分嚴重,,寺院會占有大量土地。北魏遷都洛陽之后的短短幾年,,寺院多有“侵奪細民,,廣占田宅”的行為,甚至到了“寺奪民居,,三分且一”的局面,。在南朝梁武帝時期,首都(今南京)附近“佛寺五百余所,,窮極宏麗,,僧尼十余萬,資產(chǎn)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
而在佛教興盛的唐朝,唐初的僧尼有二十萬眾,,他們“驅策田產(chǎn),,耕織為生,估販成業(yè)”,。在京城長安和東都洛陽,,寺院廣占田地和水碾,侵奪百姓,,官府甚至都奈何不得,,僧侶已經(jīng)形成了強大的社會和經(jīng)濟勢力。
唐代水碾屬于特許經(jīng)營,,尋常人很難獲得經(jīng)營權,。
和尚是高利貸的先驅
由于僧侶們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從事商業(yè)活動就在所難免,。中國最早的金融業(yè),,就是僧侶以寺院的質庫形式開創(chuàng)的。
南北朝時期,,在佛寺里最早出現(xiàn)了能典當?shù)臋C構,。據(jù)《南齊書》記載,一個叫褚澄的官員,,曾經(jīng)用一萬一千錢,,向一所寺院贖回其兄長抵押的“白貂坐褥,壞作裘及纓”,。
可以看到,,在南齊時期,寺院的質庫可以抵押,,還可以贖回,,甚至能通過親屬之間繼承契約關系,已經(jīng)相當完備,。
而很快,,僧侶們已經(jīng)不滿足于典當,寺院開始經(jīng)營高利貸事業(yè),。北齊時期有個叫道研的和尚,,他是濟州的僧官(沙門統(tǒng)),他資產(chǎn)巨富,,向外出借高利貸的范圍遍及一郡,,甚至還借助官府的勢力幫他追債。
伯希和的敦煌寫本記錄了敦煌凈土寺僧侶的年度結賬報告,寺院的三分之一收入來自于高利貸,。
到了宋代,,這種質庫被稱為長生庫,已經(jīng)相當普遍,,一些地區(qū)幾乎所有的寺院都建立長生庫從事高利貸,。
曾經(jīng)有僧人毫不避諱地宣稱:“錢如蜜,一滴也甜,?!鄙畟H毫無顧忌從事高利貸,也引起了世人的強烈不滿,。詩人陸游曾經(jīng)在他的《老學庵筆記》中抨擊寺院的高利貸事業(yè)“今僧寺輒作庫質錢取利,,謂之‘長生庫’,至為鄙惡”,,主張政府“設法嚴絕之”,。
但其實高利貸根本不違反當時的法律,也無法加以根除,。于是,,和尚們把高利貸這個十分有前途的事業(yè)發(fā)展得如火如荼,幾乎無所不貸,??梢越栀J的品種有金銀、布帛,、糧食,、油,甚至還有活物,,有些寺院把耕牛借貸給農(nóng)民,,收取利息。
寺院的高利貸還有一個特點,,利息通常高于世俗放貸人,。僧侶們常常會借助佛祖的威力恫嚇借貸人,如不償還,,將下地獄,永世不得超生之類,,借此獲得更高額的利息,。《宋會要》中一份奏折提到,,長生庫利息“不止倍徙”,,利息率甚至超過100%。而對于不能還錢的借貸人,,寺院也毫不客氣,,會向官府訴訟,,利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甚至逼迫其服役來償還債務,。
買賣田產(chǎn),,放貸典當在封建時代尚是合法生意的話,有些行為不軌的僧人甚至干出不法勾當,。
武德九年唐高祖的一份詔書中提到:“乃有猥賤之侶,,規(guī)自尊高;浮惰之人,,茍避徭役,。妄為剃度,托號出家,,嗜欲無厭,,營求不息……進違戒律之文,退無禮典之訓,。至乃親行劫掠,,躬自穿窬(偷盜),造作妖訛,,交通豪猾,。”
一些僧侶公然搶劫,、偷盜,,行騙, 放貸與之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
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佛門既是世俗社會的一部分,它從來都不是凈土,?;蛟S有一些高僧真的能絕世出塵,但大部分的僧侶也是滾滾俗世中的一員,,幻想著佛門清凈,,不過是距離產(chǎn)生美,一廂情愿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