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山
我是上世紀60年代在農(nóng)村出生的,已近半百之年的我,,經(jīng)歷了人世滄桑,。如今閑下來,便像反芻動物,,咀嚼記憶中的某些美好的事情,。
那個年代,發(fā)生在農(nóng)村里最普遍、最有趣,、最典型的就是“賒小雞”的故事了,。
每年春天一到,村頭就響起“賒小雞來——好小雞——”的吆喝聲,。賣雛雞的商販挑著兩個大籮筐,,顫悠顫悠地走村串巷,從村這頭吆喝到村那頭,,累了,,就把籮筐一放,找塊大石頭坐下歇歇腳,;渴了,,就拿出自己帶著的水喝兩口,如果沒有帶水,,就從附近的人家討口水喝,。
商販一落擔,最先圍攏過來的是那些父母忙著干活沒人管的孩子們,。他們蹦蹦跳跳地圍著盛滿小雞的籮筐,,賣小雞的怕孩子們弄壞了小雞,不讓他們靠近,,他們就調(diào)皮地學著商販的樣子,,扯著幼稚的嗓子喊:“賒小雞來——好小雞——”
商販嫌麻煩了,假裝生氣了,,一跺腳,,大聲一吼,孩子們便一哄而散,,到別處玩耍去了,。
伴隨著商販的吆喝聲,附近的嬸子大娘們趕過來了,。商販趕忙招呼說:“嬸子大娘,,這是頭茬雞,價錢便宜賣,。”
那時是大集體時代,,平時人們手里是極少有現(xiàn)錢的,。所以,買小雞也只能賒欠,,等秋后雞大了賣了錢,,或者下了蛋賣了錢再打饑荒。年年如此,習以為常,。
大家問明白賒法,,問明白價錢,便圍著籮筐仔細地挑選起來,。
籮筐里裝了滿滿的雞崽,,鵝黃色的雞仔一個個絨線球似的,張著黃黃的小嘴巴,,發(fā)出“嘰嘰”細弱嘈雜的叫聲,。小雛雞一邊鳴叫著,一邊拼命往邊上擠,,煞是可愛,,給寂靜的鄉(xiāng)村增添了不少樂趣。
上了年紀的老奶奶瞇縫著眼在挑選小雞,,一看就是行家里手,。人們先在大籮筐邊觀察,看哪只雞叫得歡,,看哪只雞身體壯,,然后伸手在籮筐里挑,把挺精神的幾只,,拿出來放在腳前的地上,,讓它們跑、讓它們叫,;那些不活潑的,,萎靡不振的,順手又送回籮筐里,,再換出幾只,。有幾只特別調(diào)皮,放在地上就往遠處跑,,人們笑嘻嘻把它捉回來,。嘴里嘟囔著:“我讓你跑!”“我讓你跑,!”一把抓起來,,放進自家的提籃里,那種高興的心情,,溢于言表,。
人們先挑出品質(zhì)好的雛雞,然后再辨認公母,。在那個生活困難的年代,,各家各戶養(yǎng)雞主要是下蛋,。因為雞屁股是農(nóng)戶的銀行,所以,,挑選雞雛極為重要,。大家輕輕拿起“嘰嘰”叫的小雞,仔細端詳它的爪子,、屁股和雞冠子,,十有八九能認出公母。
有的從家里跑出來急了,,沒顧上回家拿裝雞工具的,,就直接用簸箕、竹筐或者褂子的前襟兜著,。挑選夠數(shù)后,,主動讓賒小雞的過數(shù)、記賬,,然后樂滋滋地回家去了……
賣雞人把自己賒出去的小雞都一一記在小本子上,,秋后他再捎著那個皺巴巴的小本子來收錢,沒有賴賬的……
人類社會在飛速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日新月異,,不知不覺間,半個世紀匆匆而過,,伴隨著“賒小雞”這一行當?shù)臐u行漸遠,,我們內(nèi)心深處似乎在缺失了點什么。
每每回想起那年代的淳樸民風,,我心里溫暖如春,。
(作者單位:諸城市文化路學校東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