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京劇的故鄉(xiāng),。從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形成“京戲”算起,到而今,已然二百多年時間。但令當(dāng)年老藝人始料不及的是,京劇發(fā)展到新世紀(jì),會如此熱火朝天,空前興盛,。民國年間,北京叫故都,。由于有鐵路輸送,京戲開始向全國傳播,。山東是半徑以內(nèi)的,所以京戲很快就在山東濰縣城安家落戶。早在20世紀(jì)20年代(中華民國十年前后),濰縣已有了席棚子式的“山寨戲園子”,它可以上京津滬寧“搬角”,。民國二十年(1931年)后,東關(guān)有了京式模樣,、古色古香的永樂大戲院,在南壩崖又有了中華大戲院,1950年后,東關(guān)又有了人民劇場,所以說,京戲在濰城的發(fā)展,如日中天。
有了京戲,就產(chǎn)生戲迷,。在濰縣,培養(yǎng)出的票友之多,栽培出的戲迷之旺,多如星星,。列位,你知道,濰縣戲迷迷京戲,迷到什么程度么?上世紀(jì)60年代初,濰坊市京劇團團長胡庭煥,外號“胡琴兒”,從外號,已知他是如何喜歡京劇了。他家住在東關(guān)西四平街北首,與永樂大戲院是一巷之鄰,可以分文不花天天看戲,這叫“近水樓臺先得月”,。他家境貧寒,拉洋車(即黃包車)為生,是濰縣城的“駱駝祥子”,。好在,我們?yōu)H縣的“駱駝祥子”,人窮志不窮,樂天安命。白天拉車掙飯吃,后晌看戲上恣,。俗語不俗,世上無難事,只怕不專心,。胡氏庭煥,一年三百六十天看戲,看在眼里,記在心中,無形中,永樂戲院成了他的戲校,無師自通,自學(xué)成功。他喜歡“三花臉”,口誦心記,學(xué)會了不少出戲,此所謂“天賦”吧,。師傅領(lǐng)進門,修行在個人,。我們的胡琴兒,窮拜不起老師,便拿戲臺當(dāng)老師,黃包車當(dāng)練功場。這樣,事業(yè)成功的大門,為奮斗者胡庭煥而開,。從百分之千的“戲迷”,到百分之百的“戲角”,濰坊的“駱駝祥子”以此名聲大震,。他不僅成為土生土長的著名“三花臉”,且當(dāng)了濰坊市京劇團團長。你說這“戲迷”,是不是“迷”到了“份兒”上?
再說東關(guān)北下河,有個京戲花臉票友陳正宏,他迷裘盛戎迷到“無唱不裘”的程度,。1945年5月,李宗義,、裘盛戎他們率團在濰縣永樂演出,因膠濟路中斷而被困濰縣。京角遇到了困難,濰縣票友慨然相幫,中有家父陳步云先生與裘先生義結(jié)金蘭,。上世紀(jì)80年代中,京戲大發(fā)展,舍弟正宏到北京看望裘大媽李玉英,。回憶當(dāng)年,不勝感慨之至,。后來,裘先生弟子方榮翔,、鉗韻宏先后到濰坊公演,舍弟正宏都執(zhí)師弟之禮,優(yōu)遇待之,并與方先生訂莫逆之交,。天津京劇團到濰公演,方榮翔弟子康萬生,成為舍弟正宏的座上賓。當(dāng)時康萬生小有不適,舍弟日日為其做小灶招待,令康萬生感動銘心:“正宏師叔,如此厚待,沒齒難忘呵!”我粗略估計了一下,光是對京角招待費,三十年下來,正宏也得花了三萬五萬的,。
河西大過道,還有個程派戲迷陳德源,別號“陳大舒坦”,。他曾經(jīng)是生意人,走過南,闖過北,看過程戲,奧妙自得。他會拉,也會唱,自唱自拉,怡然自樂,。1990年代初,江蘇省京劇院程派青衣鐘榮到濰,演出《鎖麟囊》,、《荒山淚》、《陳三兩爬堂》等戲,。陳大舒坦雖已年過古稀,每晚必到,每到必認(rèn)真觀賞,。這位老人,對鐘榮女士關(guān)心備至。當(dāng)打聽到女士所住旅館,他便每天早起上街,買了豆汁油條燒餅,親自送到鐘榮住處,。服務(wù)員和他說:“鐘女士還不曾起床哪!”老人笑笑說:“不妨事,我等等就是!”此事讓鐘榮女士知道了,感激莫名,。她是把這事兒當(dāng)濰坊戲迷佳話,當(dāng)面親口對我說的。
至于濰縣魚店街人譚叔明,他本是在北京上大學(xué)的,迷余叔巖下了海,成為紅角兒,后入佟少吟劇團,。有一天在農(nóng)村演《借東風(fēng)》,扮好諸葛亮就要出場前,因戲臺墻坍塌,而以身殉戲,年不過四十,更讓人悲戚不已,。(陳正寬)